2020-06-26・旺報-連線報導

2020-06-26・旺報-連線報導
兩岸融合深 比兩韓更易謀和

學者指民間去除政治 有無限創造力的可能

今年是韓戰70周年,兩韓關係與兩岸關係更是被放大來比較。政大東亞所所長王信賢指出,南韓年輕人看待北韓,有點類似台灣年輕人看大陸,都出現了世代差異,不再有「漢賊不兩立」、「大一統」等思維;不過兩岸的民間交往熱絡、經濟社會高度融合,卻是兩韓不可能出現的;他認為,兩岸民間社會,去除掉政治,還是可以有無限創造力的可能。

▲韓戰造成半島生靈塗炭,圖為1950年9月5日被美軍機炸成廢墟的平壤市一住宅區。(新華社資料照片)
▲韓戰造成半島生靈塗炭,圖為1950年9月5日被美軍機炸成廢墟的平壤市一住宅區。(新華社資料照片)

王信賢曾於2018年率團到南韓交流參訪,與當地學者和年輕人座談,他發現,兩岸跟兩韓都出現世代差異,南韓總統文在寅剛上任時的許多緩和半島局勢作法,影響到很多南韓年輕人,讓他們更願意去認識北韓和金正恩,即便沒有加強兩韓統一的意識,但也不會有老一輩「漢賊不兩立」的思維,「年輕人沒有歷史包袱,更用個人喜好和好奇心去看待北韓」。

兩岸學者 有溝通管道

王信賢認為,台灣和南韓年輕人的態度轉變類似,不過,去年歷經香港修例風波,台灣年輕人的反中情緒高漲,這與香港局勢有關,也跟兩岸體量實力差距有關,畢竟南韓經濟實力明顯比北韓強。

儘管如此,王信賢認為,兩岸還是比較有維持和平的希望,因為經濟社會是重要的基礎,不容易一下子改變,大陸目前對台政策,即便在軍事、外交、政治上鬥爭激烈,但經濟社會仍持續促進融合。

王信賢分析,兩岸經濟社會融合加深,可以讓大陸感受到除了武統,還有很多其他選項,「我跟韓國學者互動,他們都很羨慕兩岸之間的民間交往」;他說,兩岸學者即便意見不同,針鋒相對,但總是有個溝通管道,但兩韓間完全沒有這樣的平台,學者互動還可能被冠上「通敵」罪名。

文化交流 兩韓做不到

台灣電視劇《想見你》在大陸熱播;台灣資深藝人費玉清30多年前的歌曲《一剪梅》中的「雪花飄飄,北風蕭蕭」樂句,最近因為抖音平台傳播,在歐洲爆紅;王信賢因此指出,這些都是兩岸社會融合的展現,台灣的老歌通過大陸傳播平台,讓世界聽到;反觀南北韓,不可能出現這樣的文化碰撞。

「兩岸之間對政府互動的期待有限,但只要民間真誠交流、不落入對抗,裡面會有很多很有創造力的元素。」王信賢說。

(記者/陳君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