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歲的周日成,一向熱心公益,捐血次數高達693次,某日心肌梗塞死亡後,遺愛人間,將眼角膜捐出。在他過世的那一天,住家巷口開了很美的櫻花,女兒看著櫻花,想到爸爸再也看不到了,深感難過,但轉念一想,如今爸爸的眼角膜在陌生人身上,對方可以代替爸爸,欣賞更多美好的風景。
北榮移植外科主治醫師陳正彥說,約在10年前,台灣一年器官、組織捐贈的人數介於100~200之間,今年截至11月22日,則有305人。單看腎臟,就有8855人在等待,207人已移植,整體來說,仍然「供不應求」。
器捐的來源分為腦死、心臟死亡及活體捐贈。陳正彥表示,若屬於生命徵象不穩定的腦死個案,移植過程會非常匆忙,判定腦死後,12~24小時內就要進入手術室,此時就要緊急通知受贈者,請對方2小時內趕到醫院準備,若無法,則等待下一位遞補。
至於無心跳的器捐,通常都是生命末期的病患,例如因心臟衰竭使用葉克膜者。陳正彥說,這類病患的器捐,則前置時間較為充裕,可安排好手術時間。一切準備就緒後,醫師才會把葉克膜關掉或撤管。等待病患心跳停止,才能進行摘除,由於器官沒有了血流,此時就會非常倉促。若是器官已不能用,則可進行組織(如:眼角膜)的捐贈,不受血流影響,周日成就是其一。
周日成與妻子育有一子一女,家庭幸福、退休生活豐富。一向樂於助人的他,早在1989年,國人對器捐認識有限的年代,就簽署器捐同意書。他生活非常健康,也定期捐血,至今累計689次捐血紀錄,曾獲頒感謝狀。
某日,周日成因心肌梗塞,在家中昏倒離世,家屬全力支持他的器捐心願,全程陪伴他完成眼角膜的捐贈。女兒周筱涵23日帶著爸爸的骨灰一起出席北榮器捐感恩會,回想爸爸過世那天,住家巷口開了很美的櫻花,她看著櫻花,難過爸爸再也看不到,但轉念一想,如今爸爸的眼角膜在他人身上,對方可以代替爸爸看到更多美好的風景。
周筱涵曾思考,爸爸的死後世界,會不會因為沒有眼角膜而看不見?但她好幾次夢見爸爸,夢裡的爸爸眼睛明亮,開車帶她去玩,也許爸爸此時非常快樂,因為他做了很有意義的事。她感謝北榮團隊幫助爸爸完成心願,她也以爸爸為榮。如今包括媽媽和她,都已成為器官捐贈者,未來也有機會造福社會上有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