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1・中時-綜合報導

2020-07-11・中時-綜合報導
熱傷害 全台一周逾百人就診

北市建立熱浪預警通報機制

天氣愈來愈熱,衛福部統計,7月才過幾天,截至8日為止,因熱傷害就診人數已有159人,為去年同期99人的1.6倍。醫師表示,夏天若在某個環境待久了感到容易疲倦,且出現虛弱、吃不下、噁心、嘔吐的症狀,就要當心是否是中暑前兆,若心肺功能好的年輕人出現這些症狀,趕快喝水、開冷氣、離開熱的環境就好,但如果是年紀大的人,就應趕快送往急診室就醫。

北市今年特別建立熱浪預警通報機制,如預測隔天高溫達38度或未來3日連續高溫37度,就會透過消防局簡訊系統,通報相關局處,啟動各項熱浪災害防救工作。

熱傷害包括中暑、熱暈厥、熱痙攣、缺水性中熱衰竭、中熱衰竭及暫時性熱疲勞等,除了7月之外,衛福部統計,今年5、6月國人因熱傷害就診人數為分別為287人及659人,為去年同期的1.4倍及1.6倍。

三總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表示,熱傷害的產生,光看溫度是不夠的,還需考量環境的濕度,若濕度過高,身體就無法排汗、散熱,民眾透過結合溫度、濕度算出的熱指數(體感溫度)就能了解熱傷害的風險。若熱指數為黃色,待久了會疲累;橘色是待久了會熱衰竭、熱痙攣,甚至中暑;紅色則短時間內就會造成中暑。

朱柏齡指出,熱傷害的高危險群包括65歲以上長者、5歲以下小孩、慢性病患、肥胖,以及服用感冒藥、咖啡因、利尿劑、含麻黃素的減肥藥、搖頭丸者。有些人的熱傷害短時間內就會產生,有些則可拖到2、3天。

 

(中國時報/記者連線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