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20・旺報-綜合報導

2021-09-20・旺報-綜合報導
社交硬通貨 大陸月餅經濟學成形

 

中秋節是重要的傳統節日,大陸月餅市場的比拚早已不限於口味層面,各大品牌發力包裝材質、設計創意、潮流元素等多方面。月餅銷售期短,前後不足2個月,卻成為部分餐飲食品企業的營收主力。然而,在大陸,月餅已成為社交「硬通貨」,甚至發展出一套月餅經濟學。

除了傳統月餅生產商,越來越多企業透過跨界聯名分羹月餅市場。盒馬工坊推出「冷鍋串串現烤月餅」;螺螄粉品牌螺霸王推出螺螄粉月餅;杏花樓則與雀巢聯名,推出植物肉五仁月餅。

大陸月餅市場的整體規模仍在不斷擴大。艾媒諮詢的資料顯示,2020年,大陸月餅市場銷售規模已超200億元(人民幣,下同),而伴隨疫情防控常態化、民眾走親訪友的需求將繼續復甦,預計2021年大陸月餅銷售規模將達218億元。

據《時代週報》報導,實際上,中秋節迎來送往之間,月餅社交屬性日益凸顯,月餅券由此誕生。它先後經過生產商、經銷商,流向市場,兜兜轉轉之後,往往最終流入黃牛之手。之後,月餅生產商們又從黃牛手中回收月餅券,繼續下一個輪迴。

如此一來,月餅券流轉形成完整利益鏈,「可兌換月餅」的票券在不斷流通。倒賣之間,貌似所有參與者都成為贏家,月餅經濟學就此成型。

不僅月餅,中秋期間上市的大閘蟹也出現「證券化」現象,還有一些商家左手倒右手,玩空手套白狼的把戲。比如,商家先印好一張面額500元的蟹券,以400元的價格賣出,消費者購買後送給他人,而回收蟹券的回收商將其以250元的價格回收,同時,以300元的價格將蟹券賣給了商家。如此,在「無蟹可給」的情況下,每張蟹券淨賺100元。

本月14日,中消協發布雙節消費提示稱,在購買大閘蟹方面,消費者尤其要注意防範螃蟹券套路。很多消費者反映在購買螃蟹券後,或是面臨「一券在手,螃蟹難求」的供需不平衡局面,或是收到的螃蟹縮水嚴重、缺斤短兩。

 

(中國時報/葉文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