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學通是北京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中國國際關係學會副會長。其研究領域為國際關係理論、中美關係,為道義現實主義理論的創建者。
俄烏戰爭爆發超過70天,中國在這場衝突中的角色引發外界議論。北京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閻學通認為,中國在這場戰爭中陷入戰略困境的壓力。但在無論是否支持俄羅斯,美國對中遏制的整體戰略都不會改變的狀況下,中國將會繼續選擇平衡策略與中間道路。
閻學通2日在美國學術期刊《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發表評論指出,俄烏戰爭以來,中國陷入戰略困境。一方面,戰爭不僅導致價值數十億美元的中國對外貿易中斷、擾亂大宗商品市場及中斷供應鏈,還加劇東亞的緊張局勢。許多東亞國家採取避險策略以平衡與中美兩國的關係,但俄烏戰事迫使其中一些國家更傾向於美國。
另一方面,中國並不準備接受美國處理這場衝突的方式。中國指責衝突的根源是美國支持北約擴張,同時擔心美國有意延長俄烏衝突以拖垮俄羅斯、削弱中國。美國防長奧斯汀近日表示:「我們希望看到俄羅斯弱化到無法再次入侵烏克蘭。」這讓中國相信,美國的首要目標是削弱俄羅斯,而不是尋求迅速結束這場戰爭。因此,加入譴責俄羅斯的行列對中國沒有什麼好處。
中國政府認為,即便加入國際社會譴責俄羅斯、與俄國保持距離,美國也不會減輕對中國的遏制戰略(如印太戰略)、改善整體的中美關係。在中國看來,公開支持對俄羅斯實施制裁,只會為美國打開對中國實施二級制裁的大門。況且,作為中國最大、軍事能力最強的鄰國,中國不希望與俄國對抗、挑釁。
然而,中國的平衡策略是有代價的。外交上,由於中國拒絕譴責俄羅斯、在聯合國大會的兩項決議中投下棄權票,導致中國與一些鄰國關係緊張起來,並疏遠了許多反對俄國發動戰爭的開發中國家。
閻學通指出,只有美國為台灣宣稱法理獨立提供軍事支持,進而把中國推向俄羅斯,否則中國還是會繼續採取平衡策略。實際上,只要美國對中國的遏制戰略不變,中國就很難在俄烏問題上站在美國的一邊。
(旺報/陳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