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06・旺報-綜合報導

2022-08-06・旺報-綜合報導
民眾無感 戰爭風險辨識與管控薄弱

相較1996年大環境不佳 無餘力設想未來 遇到再說

 共軍此次包圍式軍演威脅更勝1996台海危機,但與此同時,部分台灣民眾的無感,也在網路掀起一陣「台灣人為什麼不怕了?」的討論;這一有趣現象恐怕不是「爛命一條」或「中共就是紙老虎」簡單幾句就可帶過,背後牽連不只是兩岸時空背景改變所帶來的心理層面轉變,更暴露台灣社會對戰爭風險「辨識與管控」的薄弱。

 相比1996年那時,大陸近10年來對台文攻武嚇幾乎已是家常便飯,但中國施壓力度的增強,卻也讓台灣民眾對武嚇承受度變高,就像悠遊股海的老手,曲線跌宕起伏總老神在在;就如同一個天天挨罵的小孩,久而久之也就不怕罵了。

 換言之,這跟共軍軍演威脅度是否比1996年更強或弱關聯不大,也跟演習區是否更貼近台灣本島也無關,而是這幾年下來大陸的文攻武嚇,已無形中強化台灣民眾心理層面對武嚇的抗壓性。

 當然,現實上來說,台灣民眾還是不想打仗。但是「它還沒發生,就不去煩惱它。」這則是另外一種客觀環境改變心理機制的過程。

 1996年台灣無論經濟大環境,還是民眾對未來大多充滿期待,一旦打仗一切美好想像可能就瞬間烏有了。而如今台灣大環境不好,就迫使多數人「只能活在當下」,根本無餘力去設想未來,更遑論思考軍演可能摧毀現狀的問題。「軍演也好,打仗也罷,等共軍真的來,潛在威脅真的變成現實再說吧。」

 不過,還有一點可以討論的是,台灣民眾向來沒有備戰心態,比如共軍飛彈4枚飛越台灣北部上空,但政府並沒有發警報。對政府來說,這中間或許涉及引發民眾恐慌跟備戰準備的拿捏,但這背後其實也暴露台灣社會長期對「風險辨識與管控」缺失的問題。

 舉例來說,如果我們無法接受中國的一中原則,那政府在政治表態之餘,應該是讓每位台灣民眾都要有一定打仗準備意識,讓台灣人都好好意識到自身需要準備什麼跟承擔什麼,以及政府相關外交國防政策,是否已跟上兩岸時局的遽變。

 面對風險不是全然的接受或拒絕的問題,更多需要的是風險辨識與管控的能力。當台灣民眾對戰爭風險無感時,當然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不怕了」,這是對風險辨識的缺失;而另一部分人面對戰爭風險則顯得過度歇斯底里,這則暴露出對風險管控能力的薄弱。

(旺報/陳柏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