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26・Array

2022-09-26・Array
中日建交50年 安倍國葬成試金石

1972年9月29日,中日兩國發表聯合聲明,中共與日本正式建交,日本與兩岸間的關係開啟新局。50年過去,美中緊張局勢升溫、史無前例的疫情持續,為三方關係都帶來新挑戰;值此之際,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的國葬將於27日舉行,日媒認為猶如中日關係的「試金石」,至於台灣民間有呼聲希望日本推動「台灣關係法」,日學者坦言很困難,猶如打開「潘朵拉的盒子」。

回顧中日邦交正常化歷程,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王新生指出,「60年代末中美開始接觸,為中日關係創造了一個好的條件」,中日關係最初走過友好十年,但在進入1980年代後,從教科書事件、靖國神社問題,再到2012年釣魚台「國有化」問題與反日遊行等,政治風波頻傳。王新生說,中日50年來在政治、安全方面「波動不斷」,在經貿上卻一直穩定處於合作狀態。

觀察兩國日後發展,王新生直言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加。疫情加速日企遷廠,加上日本通過《經濟安保法》,恐對雙邊經貿產生負面影響;中美關係惡化,日本肯定有傾向性的選擇;加上俄烏戰爭影響延伸至台海,日本助台形勢會更明顯,「日本還是需要認真對待的一個外交對手」。

1972年台日斷交後,雙方維持民間為主的交流。政治大學助理教授石原忠浩指出,台日彼此是重要貿易夥伴,民間往來密切,故互設辦事處維持實務關係。冷戰結束後,日本民間的對中觀感與台灣政治生態改變,台灣在日本的能見度出現提升。

「但是,日本政府並未受影響。日本為避免中國遭孤立,仍繼續讓中國參與國際社會」,石原表示,這樣的方針直到1996年台海危機發生後才出現調整,加上世代交替等因素,特別是2011年日本311震災後,台灣的捐款與關心使台日民間好感度升溫,對日本政府造成一定影響。

石原特別提到,兩岸關係和緩多少對台日關係有正面影響。「馬英九執政時期,台日在實務議題上有所進展」,簽署投資、漁業協議等都屬重大突破。他認為日中、日台關係都友好是最理想的狀態,但當前美中衝突局勢也對三邊關係造成影響。

日台關係熱度提升,但雙邊卻沒有「制度性的後盾」,台灣民間有聲音呼籲日方制定相關法律規範雙邊關係。日本東京大學教授松田康博表示,在日本國會幾乎沒有人有這種認知或意圖,且法案「連起步都沒有,我覺得這是非常困難的事情。」

日版「台灣關係法」成立困難的原因,松田認為在於日本的立法絕對不能跟前面法律有矛盾。若真要明定雙邊關係,就要在一個中國的框架內進行,「問題太多,等於是解開潘朵拉的盒子」,雙方往來還是受到極大限制。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的國葬將於27日舉行,被日媒視為是觀察中日關係的「試金石」。美國副總統賀錦麗將率團弔唁,北京則派全國政協副主席萬鋼出席,與外傳國家副主席王岐山相比,規格降低許多,備受關注。

石原分析指出,這某種程度表達北京對日本或是安倍的不滿,加上中共二十大召開在即,北京並不急於安排雙邊高層會談。王新生則認為,這是中方與日台「找平衡」的結果,但仍不脫中日關係的結構。(旺報/朱紹聖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