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1日報導,俄烏戰爭爆發後,千里之外的北京一直緊密關注,迫切從中汲取經驗,面向含括武器、軍力、情報和威懾等,以助日後為「潛在的戰爭」做最佳準備。報導指出,中國高達2250億美元的軍事預算幾乎是俄國的3倍,其軍備方面龐大的生產與技術量能,意味著中國可大量製造先進無人機和俄軍所缺的其他武器。
《紐時》檢視近百篇中國研究論文和媒體報導,認為中國軍事專家特別用心研究俄烏戰爭,尤其是在可能發生的台海衝突上,共軍所能運用的創新與戰術。這些專家學者將俄烏戰爭稱為「實驗場」,讓中國有機會從俄、烏雙方的成敗中汲取教訓。
美國國防大學國家戰略研究所中國軍事事務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吳志遠(Joel Wuthnow)表示,北京嘗試將這些經驗融入他們的軍事訓練、教育及學說,因為俄烏戰爭對中國而言「是一記警鐘」,訓練場和紙面上看似容易的事,在實際面對敵人時,很快就會變得一團混亂。
美國海軍戰爭學院教授高德斯坦(Lyle Goldstein)指出,隨著烏軍戰果增加,中國將注意力集中北約組織(NATO),專注在基輔獲得了多少枚標槍(Javelin)和可攜式刺針防空飛彈(Stinger Missiles),同時權衡當台灣庫存增加時的可能態勢。高德斯坦說:「我相信中國人正非常仔細地觀察這一切,將數字相加並進行計算。」他認為,中國「設想自己在俄國的處境,或多或少將與美國對峙」。
聯合國3月31日示警,全球面臨的核武風險已達到冷戰爆發後新高。五角大樓預測,中國核武庫在2030年可能增至約1千枚核彈頭。吳志遠認為,俄國總統普丁頻繁拋出的動核威脅「可能為中國領導人樹立榜樣」,尤其是對核威脅的誤判。北京官方雖譴責在戰爭中使用核武,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表明,中國將繼續擴充核武庫。(旺報/王少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