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今年提倡兩岸民間恢復大交流,但在學術交流層面,最近由於中共高舉國家安全大旗,以及發生台灣學者在大陸機場遭留置,讓不少台灣學者仍卻步,認為這反映大陸部門間橫向溝通問題;此外,暑假參與交流的台灣學生指出,接待的大陸同學很熱情,但每當提到敏感議題時,常會被大陸同學刻意轉移話題,在參訪行程結束的空檔,也沒有充裕的自由活動空間。
陸委會副主委詹志宏日前透露,有台灣學者赴陸在機場被留置問話近4小時。一位暑假參加兩岸學術交流的資深台灣學者透露,據他了解,近期幾件遭留置事件都發生在機場邊檢,即便已跟對方表明邀請單位是誰,秀出邀請函,通了電話,仍遭留置。
「標準都是他們自己來解釋,這是最大的問題!」學者說,如果只因接政府單位的研究案,就要被盤問,按此標準,可能很多大陸涉台學者來台也要被問話;他強調,應該要珍視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到現在還願意去大陸交流的人,至少都覺得兩岸之間需要溝通,也願意去溝通,你連這些人都要找麻煩,到底想要幹嘛?」
他指出,大陸今年在兩岸主推「大交流」,但對於不同政府部門間,可能有不同的工作重點,發生留置盤問情況,也反映部門間的橫向溝通不順暢。
不只學術交流,學生間的參訪也隱隱感受到壓抑。一位暑假剛赴北京參訪的學生Ben說,行程很豐富,認識很多大陸朋友,陪同的「志願者」也很友善,積極照顧台灣同學,他很肯定主辦單位的用心;不過他也注意到,每當與團員在用餐聊到較敏感的話題,像是兩岸政治、青年就業、大陸經濟不佳等,志願者就會把話題轉移,「會突然跟我介紹桌上的哪道菜很好吃,介紹有什麼典故」。
此外,Ben原本規畫若白天參訪行程結束,想要晚上自己搭地鐵出去走走,但被要求不能亂跑;他也注意到參訪過程中,出入校園、飯店、展館,常需要通過機器「刷臉」通行,一方面感受到大陸高科技發展,但也覺得自由受限。
一名從事兩岸交流業務的協會幹部解釋,不讓亂跑是基於安全,不然出了事誰負責?但有位2017年曾赴上海參訪的同學回憶,「記得以前是可以自己找空檔去逛逛」。學者指出,大陸在疫情期間的許多封控手段和監控技術,在解封後,仍被延續下去。(旺報/陳君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