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精神家園-非物質文化遺產月暨旅遊推廣》系列活動,甫於高雄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展演結束,備受好評。10月4日起至10月15日,將移師桃園市土地公文化館4樓,讓北部觀眾也有機會就近欣賞來自青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領略青海的民俗藝術及自然人文魅力。
大陸非遺專家田青指出,大陸在上世紀80年代進行的「十大集成」,包括下鄉採錄民歌、民謠、故事、曲藝、戲劇等,累積了上億的文字資料,是大陸改革開放20年後最得民心、收獲最大成就的工作,被譽為「文化長城」,奠下今日大陸非遺的基礎。今年來台的《魅力青海-青海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展》,便能管窺大陸多元民族文化風貌的青海,有著哪些迷人的工藝與人文風貌。
青海各民族向天而歌,與萬物為友;以大自然為舞台,興發內在豐沛的情感,創造出世界上最長的史詩「格薩爾」。在無垠的大地上用「花兒」這樣的民歌歌頌青海的風情。
據考證,「花兒」產生於明代初年,因歌詞中把女性喻為花朵而得名,「花兒」的音樂高亢、悠長、爽朗,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鮮明,唱詞中多反映生活、愛情、時政、勞動等內容。人們除了平常在田間勞作、山野放牧和旅途中即興漫唱「花兒」外,每年還會在特定的時間和地點,舉行規模盛大的「花兒會」活動。
此次特展分為傳統技藝、傳統美術、民俗、傳統音樂、民間文學等多個單位,所展出技藝精品,為青海傳承人耗費數個月手工打造,其中加牙藏族織毯技藝、熱貢唐卡、銀銅器製作及鎏金技藝、黑毛牛帳篷製作技藝等多項大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台灣皆十分罕見。(中國時報/李怡芸/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