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01・Array

2023-10-01・Array
新藥納健保 癌友平均得苦等2年

新藥新科技發展快速,但根據國內統計,癌友等待癌症新藥納入健保給付平均需要787天;如要自費使用新藥,一個月動輒10萬元,對於多數癌友都是沉重的經濟負擔。近年民間團體提出「新藥基金」和「商保補位」等解套方案,目前健保署都已著手研議,希望盡速改善癌症新藥「看得到用不到」的困境。

一名70多歲老先生罹患膽管癌,起初接受化學治療,今年起嘗試免疫治療,每3周打一次藥,需自費13、14萬,醫師建議他先接受2個月的療程。儘管治療效果不錯,老先生和妻子卻陷入糾結,因為兒女還有家庭要顧,無法提供任何金援,自己又沒有保險,如果繼續自費免疫治療,一年200萬的高昂費用,幾乎要耗盡夫妻倆的老本。

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指出,國內健保採總額制,各項目互相排擠,但新醫療科技快速研發,資源有限之下,很多癌症新藥無法被及時納入健保,不僅限縮癌友治療時間,也導致醫療階級化,家境好的人才能接受好的治療,對病人是很沉重的打擊。

「能不能等這麼久,又是另一個問題!」蔡麗娟說,癌症新藥獲得健保給付所需時間平均要787天,超過2年之久,因此希望政府成立「台灣新藥多元支持基金」,在新藥獲得健保給付前,透過獨立於健保之外的資源,幫助減輕家庭經濟負擔,讓癌友及早用藥。

健保署今年推行「暫時性支付藥品」制度,目前納入3款癌症新藥。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將參考英國NICE制度成立「新藥專門基金」,獨立於健保總額之外,至少預計編列100億元預算。

另外,癌症希望基金會近年提倡「商業保險補位」概念,癌症希望基金會副執行長嚴必文指出,希望藉由政策型第二醫療保險「健保補位險」,轉嫁自費醫療的風險,達到健保、保險業者和民眾三贏局面。

石崇良表示,首先要檢視現有保單的給付障礙,例如「保大不保小」,只給付住院手術、不給付門診手術等問題,預計10月拜會保險業者和金管會討論;接著要引導未來商保產品補位,避免商保與健保內容過分重疊。

(中國時報/王家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