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稱中國版「馬歇爾計畫」的一帶一路倡議,不只是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任內最具標誌性的政策狂想曲,更是一齣陸權經濟與海權經濟碰撞的地緣政治戲碼。10年過去,隨著國際局勢風雲變幻,帶路計畫跌宕起伏。對北京而言,此時此刻要蓋棺論定帶路成敗為之尚早,畢竟在當前外部遏中氛圍瀰漫,內則經濟亟待復甦下,一帶一路未來將面臨更多的挑戰。
從政治角度看,習近平高喊一帶一路有其主客觀背景。2013年大陸全國GDP增速達到7.7%,經濟總值達人民幣56.88兆元,促使大陸經濟必須「向外看」。不諱言,這其中亦有習近平個人主觀意志的因素,也一定程度預示大陸外交從「韜光養晦」逐步轉向為「有所作為」。
經濟角度,一帶一路肩負「中國企業、中國商品走出去」與「人民幣國際化」的任務。隨著帶路10年間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身影出現在全球,如印尼雅萬高鐵的通車,就是帶路10年的縮影。
人民幣國際化則是帶路倡議改寫全球地緣經濟版圖下的成果。帶路倡議是由「絲綢經濟之路經濟帶」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所組成,但在面臨美國掌握巴拿馬海峽、蘇伊士運河等多個全球海上戰略節點,帶路倡議更多側重是所謂的「一帶」。當以人民幣結算的貨物,隨著中歐班列來往穿梭,其反映的是一場陸權經濟與海權經濟的較量。
隨著國際局勢「豬羊變色」,帶路倡議一夕之間成了挑戰「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的最大威脅,各類的企業購併與碼頭開發案成為包藏禍心的「以商逼政」;就連曾經被認為是福國利民的基建項目,也淪為未開發/開發中國家落入「債務危機」的最大幫凶。
這一部分原因來自於美中角力下直接結果,一帶一路10年重塑國際地緣政治版圖,開創了不同的經濟遊戲規則,這無疑都讓以歐美為主的西方國家頓感到芒刺在背。美國拜登政府近期號召的「印度中東歐洲經濟走廊」(IMEC)則是對帶路倡議最新的反撲。
要以10年時間來論斷一帶一路的政策勝敗,可能言之過早。不過,在拜登政府的科技割喉戰、美國與歐盟的「去風險」加上諸多重組全球關鍵供應鏈的諸多攻勢,以及國內經濟仍須維持復甦動力下,都迫使北京必須思考,現階段甚至是未來10年都不可能揚棄一帶一路,即使眼下它已「塵埃滿身」。
與歐美國家政經、意識形態癥結一時半刻難解,因而能否進一步消弭未開發和開發中國家的債務疑慮,關乎帶路下一個10年能否走得順暢,甚至是北京喊出的要團結全球南方國家的大戰略目標,並以此形塑有利中共的國際政經環境。(旺報/陳柏廷 、新聞透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