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精選中時精選2023-12-11・Array 2023-12-11・Array 兩岸交流不恢復 國際醫療走嘸路 近4年產值從189億元下滑至60億元 過去大陸是主力客群 等不及的多轉至其他國家 2023-12-11 ・ Array 來台接受國際醫療服務科別,以健檢、內科、醫美、不孕症治療、急診、牙科以及癌症治療為主。圖為醫美醫生在做微整形。(本報資料照片) 台灣醫療環境健全,每年吸引許多國際病人來台健檢、接受醫美服務等,但受新冠疫情衝擊,台灣國際醫療產值從最高2019年創下189億元後一路下滑,2022年僅剩60億元,產值驟減7成,與大陸來台人數大幅下滑有關。醫界直言,台灣發展國際醫療以來,產值幾乎來自單一國家,「兩岸交流不恢復,形同沒有這條路」。 相對「西進」成績衰退,「新南向」包含印尼、越南、菲律賓等東協10國,來台接受國際醫療服務量總占比,卻完全不受疫情影響,疫情期間甚至成長衝破4成,超越大陸,2022年達到42.3%,成為主要來源國,原因是移工來台要健檢所致。 衛福部國際醫療管理工作小組最新統計,行政院推動國際醫療第1年,2008年時產值為20.29億元,2019年則創有史以來最高點達189.99億元。來台接受國際醫療服務科別,以健檢、內科、醫美、不孕症治療、急診、牙科以及癌症治療為主。 疫情期間,來台人次急速下降,從2018年38萬1496人,2022年驟降至24萬6千多人,產值剩下60.17億元,為5年來最低。其中,以陸客下降最多,2019年占34.6%,到了2022年直落到13.58%,國際醫療總產值因此蒸發7成以上。 國際醫療定價自由、不受健保限制,被視為提高醫務收入的解方,但台灣卻面臨入境規範太嚴的問題。以長庚醫院質子治療為例,有6成病人來自大陸,但大陸人入境流程繁瑣,一來一回得耗上1、2個月,等不及的病人只能轉至其他國家。 台灣醫療健康產業卓越聯盟基金會(MET)執行長吳明彥表示,台灣深具國際醫療實力,過去大陸一向都是主力,但近年來兩岸關係緊張,不僅醫療簽證公文一送至少要7天,病人還會被公安「問事」,被問煩了,乾脆轉飛去泰國,當兩岸觀光不開放,國際醫療這條路等於沒了。 台大醫院國際醫療中心執行長朱家瑜說,台灣對於外國人簽證限制較嚴格,真正從國外來台就醫的人比例不高。他以泰國為例,醫療實力雖不如台灣,但政府積極推廣「醫療旅遊」,旅客在機場大廳就可以辦醫療簽證,各醫院也善用行銷、廣告策略招攬國際病人,這是台灣可以效法的。(中國時報/鄭郁蓁 、 王家瑜 、 林周義) 大陸健檢來台下滑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