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一度國際陶藝盛會「2020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已於2020年11月20日在新北市鶯歌陶瓷博物館開展了!在這裡,有來自全球5大洲精煉的109件當代陶藝創作,可以看見世界各地的陶藝家們從各式陶土原料、釉藥及燒成中,留下與泥土交流的手感痕跡,向我們傳遞許多對這瞬息萬變的世界所產生的問題回響。本次展覽將109件多采多姿的陶藝精品,依其技法、形制與概念歸納四類主題「物象的美學與哲思」、「陶藝的造形表現」、「技術與材質極限」、「傳統與創新的藝術表現」項目;作品投射出的視覺意象與豐沛情感表現,提供給觀者無限的想像空間。推薦大家在年假走春期間,到陶博館來趟薈萃創意、具國際視野的陶藝之旅!
物象的美學與哲思
藝術家走訪各地,以對地景、動植物及人文生活的觀察為創作靈感,表達對環境、生態、文明及弱勢議題的關切。首獎Susan Beiner《盛菊花》,談的是人類與動植物所居住的脆弱生態系統瀕臨瓦解,但仍存著一絲希望,以及所帶來的力量、對生命的熱情。Cynthia O,Brien《走了但依然還在》,以細緻的花朵植物為造型的雕塑作品中,表達所有生物的短暫性、喪失、記憶、衰落和復興。
陶藝的造形表現
陶藝創作者花了很長時間將實心厚實的土塊向外延展、塑形、排列,勾勒出不間斷的細緻架構與美學線條,從經驗累積技術,試著透過「陶」這個媒介組合不同事物,創作出作品。加藤直樹的《NWC1904》,好像長久凝視都有可能摧毀它,其意有所指的骨遺骸架構,十分吸睛!此作品經過難以計算的重複試驗,運用泥漿浸泡的細線,編織成精緻的小容器,來探索自然世界的幾何。Anne Turn《二》,混和了玻璃與釉藥,似脆弱又流動的流線線條給人優雅與輕巧的感覺,亦將時間停留在注目的那一刻,充滿浪漫元素。
技術與材質極限
藝術家試著挑戰材質與感官的極限,巨大量體與輕盈質感,堅硬又易碎,形成鮮明的對比。陶土在經過高溫燒製後,剩下灰燼、烙印,立體與平面的多變形態表現,成為陶瓷的獨創語言,成果亦頗富趣味。
Brad Taylor《壓實的物質》,是名副其實的物如其名──材料經過捲繞和壓實,見證一場藝術家與媒材之間的強度測試,藝術家成功滾動、綑綁、吊掛這柔軟、會滑動又濕軟的質材;仔細近觀,微小的細節細膩地記述手勢與輕撫的故事,遊走於對立和矛盾之間,增添作品的力量與奧妙。
傳統與創新的藝術表現
任何藝術形式的發展探討,都無法脫離對傳統與創新的辯證研究。有的藝術家作品不僅繼承了傳統陶瓷技藝,還融入現代藝術的精華。姜少清的《青白餘談》,一對以濃淡青釉覆蓋的白瓷圓柱大碗,看似簡練,實則不然;這項作品顯然展現藝術家對材料完全的掌握,以及對瓷器和青瓷釉傳統的深厚認識與欣賞,透過作品賦予當代的共鳴。
走訪三鶯,與藝術不期而遇
在2020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舉辦同時,邀請了12間鶯歌與三峽地區獨具特色的藝文展館,規畫「藝遊三鶯──2020陶藝衛星展」,展期直至今年5月9日,包括︰「窯鄉.鶯歌」及「染鄉.三峽」兩條文化路徑;在「窯鄉.鶯歌」中,可以發掘窯業的精采故事,走訪各式風格的陶瓷小店;在「染鄉.三峽」中,將會發現豐富的自然環境,並與歷史文化的美麗樣貌不期而遇。透過衛星展地圖的設計與指引下,一同走入三鶯社區,以藝術作為認識鶯歌與三峽的方式,欣賞陶瓷藝術的美學,探索巷弄小徑中的獨特魅力。
鶯歌陶博館春節期間除夕、初一休館,初二起開放時間為9:30至18:00,平日開放時間為9:30-17:00,假日延長至18:00,每月第一個周一休館。
更多展覽活動或是活動資訊,可上官方網站:www.ceramics.ntpc.gov.tw或上粉絲專頁:www.facebook.com/YCMuseum查詢。(新北市鶯歌陶瓷博物館廣告)
【文.圖/鶯歌陶瓷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