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想像的返鄉生活是什麼樣子呢? 青創Giver Bar的最終場來到雲林,由從小在雲林長大,在外地念書當兵後決定的返鄉宜哲,以及來到雲林念書選擇留下來的志謙跟我們分享他們現在正努力實踐的雲林100種生活,打破你對返鄉創業的不同想像!
天生就勇於挑戰自我的志謙,念研究所時就知道自己不想與多數人一樣,畢業後找工作,然後進入職場,被侷限在一個小小的辦公桌前,所以決定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傳授木工教學及木作知識,而營運第一年的營業額慘不忍睹,不但沒有澆熄他的熱情,反而透過這些人生的衝擊,思考自己職涯更多的可能性。
第一次看到荒蕪狀態的虎尾建國眷村,勾起他對眷村原貌、過去發生過故事的好奇心。從剛接手時清運眷村裡垃圾、整理老舊建築,到最近開始有藝術策展、舉辦各種市集活動,一轉眼,四年的時間就這樣過了,期間與地方勢力的糾葛、眷村建築物被毀壞,一度讓他灰心,但受到地方發展夥伴的啟發與鼓勵,讓他看到眷村多元合作的可能性,希望更多人知道原來虎尾有日治時期建造的軍事基地,還曾是全臺灣面積最大眷村。
第二位分享人宜哲提到,鄉下的長輩和父母總是會把孩子往外推,希望孩子認真念書,有機會到大都市就學,獲得更好的工作機會,這是對自己家鄉缺乏自信的表現,想翻轉這種思想的他,決定回家協助父親的事業。從單純文字跟照片記錄自己釀造醬油的過程,到開始享受釀造醬油這件事情,宜哲也告訴大家,無論是返鄉、創業或做任何事情之前,要先感動自己,才能將這份情感傳遞給別人,延伸出自己獨到的醬油美學,讓醬油從餐桌上的配角變成主角。
此外,宜哲為了將雲林的農產推廣出去,與朋友合資一起開了一間公司,卻因缺乏完善的人事管理、廠商合作機制、股權分配等營運經驗,最後失敗收場,卻也幫自己上了一課,後來回到雲林西螺成立阿溪思想聚落,提供雲林青年交流空間,讓青年聚集透過共學、共享,在相處的過程中認識彼此,建立信任感。
青創Giver Bar在年度10場活動中,介紹了許多給予創業資源及城市養分的社群夥伴,無論在創業啟發、青年返鄉或是在地創生,都這群無私奉獻的推手長期蹲點,所累積的網絡及地方資源,希望有更多創業同好能因此受惠,甚至加入其中共同滋養著臺灣這塊土地。(廣告)
(中國時報/蔡仁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