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16・中時-專題報導

2017-06-16・中時-專題報導
從抗戰兒童 內戰少年 到漂泊海外

鄭愁予 我達達的馬蹄 生活淬煉詩心

「我是抗戰兒童,也是內戰少年。因為父親在指揮階級,聽起來好像沒受什麼痛苦,但我心中還是懷有整個戰爭時期的恐懼。」「浪子詩人」鄭愁予,童年經歷戰亂,長大後又曾漂泊異鄉,從生活經驗中淬煉出詩作,《錯誤》一詩在華人世界傳唱,引起極大的共鳴。

 經歷戰亂遷徙 懷抱恐懼

鄭愁予15日以「從青青子衿到江晚正愁予」為題發表演說,於國立台灣大學系統、中國時報聯合主辦的「成功之母講座」中分享他顛沛流離的生涯故事,昨晚他帶著黑色貝雷帽,身著深灰色西裝,和學生談自己的身世,也談自己寫詩的起點。

鄭愁予本名鄭文韜,曾任教於美國愛荷華大學及耶魯大學東亞語文學系,現為東海大學榮譽講座教授暨駐校詩人。他的童年經歷戰亂,成年後又曾漂泊於海外,讓他的詩有濃濃的思念之情。1937年,對日抗戰開始時,鄭愁予年僅5歲,全家原本住在南京,後來父親從軍,他和母親跟隨親戚,一路往北逃難,暫居北京的4年期間,鄭愁予在英國教會辦的男生寄宿學校讀中學,了解西方文明和基督教精神。

 喜歡讀閨怨詩 思念滿溢

1947年則是他成為詩人的起點,「那年暑假,我去了北大的文藝營,我開始正式的寫詩給別人看、給老師看。」戰亂中,鄭愁予喜歡讀閨怨詩。他細述,在逃難期間,母子倆幾度失去父親的消息,「流浪的時候,我看見母親惦記著父親,那時只知道父親所在的軍隊潰散,卻不知他的生死。」

鄭愁予記得,母親曾教他唐代詩人金昌緒的《春怨》,「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鄭愁予說,「我後來喜歡讀閨怨詩,像是李白寫過春天和秋天的詩,代表對征人的思念不分季節,也成為我《錯誤》詩中的意象。」

 記憶蓮花開落 曾經美麗

鄭愁予說他的詩《錯誤》的前兩句,描述「季節裡的容顏如蓮花般開落」,其實意有所指。他在離開南京前,堂兄曾帶他去莫愁湖看蓮花和採蓮女子,「我看得很有興致,永遠記得這美景。」然而多年後鄭愁予再回南京,冬日二訪莫愁湖時,看到的卻是蓮花殘敗的模樣。那就是我記憶中『蓮花的開落』的印象,我讓蓮花當我舞台的戲劇主角,但其實真正的主角是窗簾後的女子。」

★最新相關活動訊息都在「成功之母講座」FB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success.ct/

【許文貞/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