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縣議會第二場地方治理論壇,邀請學者專家與官員與談,認為科技化已大幅改變務農的傳統刻板印象,官方需輔導小農整合資源,從生產到銷售,培育專業青農,發展跨境電商,才能有效提升產業競爭力,讓農企業接軌國際。
擁有博士學歷的前二林鎮農會總幹事蔡詩傑說,台灣農業最大問題就是土地規模太小導致單位成本過高,人力高齡化且嚴重缺工,想要具有競爭力、引領農業國際化,就要有通盤查點、嚴謹篩選、科技加持、規劃執行及資源整合等條件。他退休後創辦網路APP商域「享讚生活館」,將邀請各鄉鎮農會總幹事推薦嚴選、優質產品上架在線銷售,推廣給全台甚至全球消費者。
高雄大學法學院院長廖義銘強調,發展農業的三大要件,分別是人才為本、跨業整合與群聚創新;若要幫助農業走向國際與世界接軌,首要便是法令的鬆綁。永續是農業發展是唯一的道路,不過,現行法規對農民的資格條件、及對農舍與農地農用的諸多限制,反而會綁住很多人才。
彰化師範大學企管系教授王信文指出,國際化首先要能克服文字語言的藩籬,如工業局去年補助開發的英語觀光城APP,結合真人線上即時翻譯與AR擴增實境,目前鹿港藝術村、台灣玻璃館等景點也已納入,充分利用智慧型手機與雲端資源解決外籍觀光客的難題;農業國際化除重視在地深耕,更需要官方輔導業者合作進行SBIR(小型企業創新研發計畫),而設立自經區、自貿區,透過跨境電商,簡化運銷流程,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精準行銷到全世界,也是政府努力的方向。
農業處副處長郭至善說,我們需要重新思考農業的範疇,與台灣小農的核心價值與定位,進而調整品質與價值。我們可能無法與紐西蘭奇異果、美國都樂等大型跨國農產貿易公司競爭,若朝最高端的高價市場,就有機會跳脫市場價格競爭與剝削。
【謝瓊雲、鐘武達、吳敏菁/彰化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