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24・中時-專題報導

2017-10-24・中時-專題報導
開發回歸民意 新舊城區互惠

凝聚基層民眾共識,這才是推動都市計畫的首要任務。

彰化縣議會地方治理論壇第五場,談的是都市發展與城市定位,學者均認為,政府應透過溝通對話與必要手段,凝聚基層民眾共識,這才是推動都市計畫的首要任務。

行政院中部聯合服務中心副執行長蔡榮捷表示,彰化縣區域發展定調北工南農,導致農地汙染問題嚴重,這是無法迴避的問題;在外籍觀光客眼中,彰化並非主要景點,多數只是路過。

蔡榮捷說,20年前,花400多萬在故鄉二水買房,如今,市區至高鐵僅10多分鐘車程,房價仍不漲反跌、人口居全縣之末,就是區域發展失衡的結果;例如離岸風力發展,在漁民生計、新創的就業機會,能否更有感,需要更多溝通,更著眼於吸引基層的關注與參與,不再只是上對下宣導,而是透過村里長、社區發展協會;從造景、造產到造人,產生向心力、凝聚共識。

逢甲大學都市計畫與空間資訊學系教授劉立偉認為,透過保存性開發、保留住彰化縣的特色,有歷史與人文的地方;面對大台中市的崛起,才更有能力與其抗衡。

劉立偉指出,花費長達25年才通過的國土計畫法,依法至少還要再等6年;待中央和地方陸續公告實施國土計畫後,政府才會據以公告國土功能分區,鼓勵縣民踴躍參與公聽會,積極表達想法。

劉立偉說,彰化縣129萬人口,自然成長,比不上外流速度,雖是台灣重要農業產區,4成以上工業人口,年產值占七成,實際上也是工業大縣;發展應亟思結合現有特色,才能對抗台中市的磁吸。

東海大學行政管理暨政策學系系主任陳秋政認為,都市發展計畫的政策制訂,最重要的還是回歸民意、凝聚共識,了解民眾想做什麼?能夠同意做什麼?政府區域規畫與開發,不能光挑簡單的做,過度開發新區域,卻忽略與舊區域的互惠與均衡。

他呼籲,面對都市發展擴張過程中,必有的犧牲,政府應透過合理的手段,想辦法加以補償,培養都市發展共識文化,有計畫地執行以證據為基礎、績效為導向的方案;而非不斷提出願景式的建設大餅,最後能否達到標準,仍有待全民檢驗。

建設處技正張瀛洲表示,彰化市街道狹小易塞車、停車空間1位難求,土地供不應求,缺乏公園綠地等種種問題;未來將可透過擴大都市計畫,尋求解決;提供完整區塊土地、規畫綠園道、導入捷運及都市防災理念。因多數地主反對區段徵收,縣府改以市地重畫方式,報請內政部都委會審議中。

彰師大公共事務與公民教育學系教授劉兆隆表示,20年來,彰化幾乎沒有太大改變!台中縣市合併升格後,彰化縣應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審視現有資源,重新整理分配,如布局農業發展策略、規畫行政副都心等,以生活圈概念,引導鄉村與都市人口移動,成為更適合人居的城市。

【謝瓊雲/彰化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