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選舉史上,未曾如此引起世界矚目。全世界憂心者,最怕台獨工作者當選後,兩岸會不會開戰?台海若成戰場,世界經濟會大衰退,好不容易建立的世界經濟體系會大崩盤,因此各國大媒體都來台灣觀戰。
從選舉結果來看,這次民意所顯示的意向卻是非常值得探討的。首先,不管美中各方都應體認到,這是台灣民意的抉擇,無論滿不滿意,都是必須接受的民主結果。
放棄台獨改善兩岸關係
其次,一如選前民調所預測的,有6成民意要下架民進黨,但問題是下架的選票必須集中,若分裂將分散票源,讓民進黨漁翁得利。但在這過程中,藍白合作破局,心機算盡,最終以分手收場,藍白支持者已各自分裂投票。這就是投票結果所顯現的,6成民意站在民進黨的對立面,而侯柯約居3成3、2成6。賴清德以4成得票率,輕鬆贏得總統大位。
然而,4成選票即意味著:這是一個不具全民代表性的執政者,他所聲言的台獨路線不被大多數台灣人認同。選舉過程中,賴清德甚至說出願意與習近平餐會,也再三抹紅侯友宜與柯文哲,但無法改變他的台獨形象。因此在選後記者會上,他立即表明願意改善與大陸的關係,以對話取代對立,以開放取代圍堵,未來將採取更多交流政策。然而國際媒體仍多所疑慮。換言之,賴清德如果不能在實際政策上有所行動,仍難以改善兩岸關係,取得國際的信任。而台灣經濟在國際的壓力下,也將面臨更多的困境。
第三,未來政局將是一個「小政府大民間」的時代。低得票率的賴清德缺乏執政完整性,除非與在野政黨合作,否則將寸步難行。因此朝野合作,走中間路線,調和民間各種利益衝突,降低意識形態矛盾,這將是賴清德必然的難題。這和蔡英文高得票時期的執政已不可同日而語。
眼前最大的挑戰仍是國際壓力。賴清德的台獨路線一直是美國最感疑慮者,這也是選舉期間「疑賴論」的由來。美國一直以維持現狀、維護亞太和平做為兩岸政策的最高指導原則,未來若要貫徹此一意志,必定會加重對賴清德施壓,要求他表態放棄台獨路線。因此賴清德上任前的首要課題,即是如何應對美國的要求而有所回應。即使是從賴清德本身的利益考量,未來若仍想連任,就不得不回應6成民意的共識,改弦更張,放棄台獨主張,否則連任將困難重重。
台灣新世代的政治風向
從更大格局來看,兩岸關係仍是台灣命運的重中之重。中國大陸的動向將影響台海的安危。而這一次選舉結果表明,台灣絕大多數的民意有6成是不支持台獨,要求和平反戰的。因此中共應重視台灣的民意,降低對台灣的武力威嚇,甚至在關稅壁壘和ECFA早收清單上,以更為溫和的善意政策,恢復兩岸之間的交流。而賴清德更應在承認憲法與九二共識的前提下,與大陸恢復協商對話,重啟開放交流大門。這一點賴清德應先採取主動,才能掌握談判的先機。
這次選舉的結果,達到一種微妙的平衡。「小政府大民間」意味民進黨必須回應民意,以開放的兩岸政策,爭取民心,維繫兩岸和平,才能順利開展國政。一如陳水扁時期,兩岸雖有政治上的緊張時刻,但在經貿與文化的實質交流上卻大步開放。這經驗非常值得賴清德參考。
柯文哲雖未當選,但他仍有2成6的得票率,民眾黨在國會有8席,未來國會的合縱連橫,將少不了他的角色。他和過去親民黨的不同在於:親民黨更像是從藍營分裂出去的淡藍,而柯卻是從藍綠吸收了選票。特別是這一次選票的移動,更代表著一股年輕選民對藍綠舊政治、老人政治、家族政治的不滿,特別是一直標榜新政治的綠營,早已變成新黨國體制,而政二代、家天下的習氣,更是彌漫在各個選區之中,為新世代所厭棄。
柯文哲所代表的,是一種新世代的憤怒,民眾黨雖然還未成形,卻隱隱然看到年輕世代在找他們的政治代言人了。這風氣,將是任何政黨都不能忽視的。不管是藍綠兩黨,或者是海外的美中兩強,也都應看到台灣新世代的未來政治風向。(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