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18・Array

2024-02-18・Array
社論/印太戰略變調 賴清德的考驗

 2月11日美國啟動「印太戰略」兩周年,這是拜登政府最引以為傲的外交設計,白宮發表聲明宣示,美國推進印太地區走向「自由、開放、連結、繁榮、安全與韌勁」獲致歷史性進展,但刻意迴避美中戰略競爭核心議題,同時冷處理台海安全與台灣問題。這些微妙政治動作充分說明美國印太戰略面臨世局急遽變化的挑戰,必須適度彈性調整,賴清德政府如何因應新局勢將是520就任後的第一個壓力測試。

印太戰略 淡化台灣問題

 拜登政府9日以國安會發言人華生名義發表印太戰略兩周年聲明,靜悄悄公布在白宮網站,內容洋洋灑灑,從日本、韓國、菲律賓、印度、太平洋島國、東協(ASEAN)、四方安全對話(QUAD)、澳英美三方夥伴關係(AUKUS),到加強歐盟、北約與印太地區合作關係。由於刻意淡化美中關係與台灣問題,凸顯當前世界局勢發展並非如美國所預期,有必要在與中國競爭的同時降低敵對。

 拜登政府2022年2月揭櫫「印太戰略」,首要目標就是要圍堵中國勢力擴張,印太戰略列出5大目標,10項預定1到2年內完成的行動方案,其中對強化台灣國防及維持台海安全著墨甚多。根據印太戰略,美國與區域內、外夥伴合作維持台海和平與穩定,主要作為包括支持台灣自我防衛能力,確保台灣前途在符合台灣人民願望及最大利益的環境下和平解決。行動方案則聚焦強化威懾能力,美國將防衛自身利益,嚇阻對美國、盟邦與夥伴的侵略行為,其中包括台灣海峽。

 但在印太戰略公布不到2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去年10月又爆發自1967年以來最慘烈的以哈衝突,中東局勢陷入混亂,兩場出乎預料的戰爭衝擊印太戰略的構想與設計;同時中國在南海、台海的軍事動態持續升高,兩岸敵意與緊張情勢螺旋上升,在在顯示印太戰略的局限性與潛在風險,難掩當前美國在全球地緣政治捉襟見肘,無法同時面對三條戰線的困境。

 為降低美中競爭的壓力與衝突風險,拜登政府目前積極推動美中全面恢復軍事溝通對話、禁毒合作、人工智慧(AI)對話、強化雙邊危機處理機制,以及兩國元首通話,台灣從美國慶祝印太戰略的雷達螢幕中幾乎消失。

軍援台灣 象徵超過實質

 拜登政府只有在國務院的「美國對印太地區長遠承諾」的聲明中,以兩段文字提及台灣,其中包括發動《21世紀台美貿易倡議》,以及在符合美國長期以來的一中政策之下,美國首度運用數項安全援助權限支持台灣維持自我防衛能力,包括外國軍事融資(FMF)、總統撥款權(PDA)及國際軍事教育與訓練(IMET)。

 雖然美台已簽署《21世紀台美貿易倡議》初步協定,美方主責談判的副貿易代表畢昂奇已確定離職,加上美國總統大選等因素,台美貿易倡議後續談判恐難以為繼;至於美國提供8000萬美元軍事融資、拜登運用PDA提供3.45億美元的軍援都是一次性援助,主要在彌補對台軍售延宕的缺失,象徵意義遠超過實質效果。

 拜登對台灣安全的支持與保證無庸置疑,但美國本身國力及利益仍是其最優先考量,民進黨政府卻仍迷信美國會提供台灣毫無保留的支持。烏克蘭戰爭與中東衝突必然對台灣軍售產生排擠效應,美國國會「老虎小組」報告,現有19筆對台軍售共計220億美元,要遲至2027年或更晚才交付,我國防部卻回應台美將持續協商合作,運用多重軍事援助手段,彌補軍售制度不足,充分反映出消極、粉飾太平心態。

 媒體最近大幅報導美國參議員通過包括以色列、烏克蘭與台灣為對象的軍事援助法案,其中提供有關台灣的19億美元是用來投資美國工業基礎,補充美國提供台灣武器,並非直接提供台灣軍援;此外,美國眾議院議長強生已表態反對,這項法案前途未卜。

 美中關係逐漸回到正軌,雙方能更有效管控對台灣問題的歧見與風險,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歸功於軍事威懾與密集外交。美國可在印太戰略兩周年報告中展現彈性,民進黨一切以美國馬首是瞻,卻拒絕與大陸溝通、對話,這是台灣安全的最大隱憂。(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