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巡署追緝大陸漁船致2死事件發生至今,絲毫沒看到收場的跡象。雖然海巡署與陸方家屬團在金門的協商,似乎看到曙光,但大陸在金廈海域的常態化巡航執法已經覆水難收。當漁船事故逐漸升溫至兩岸政治角力,如何轉危為安、危中求機,這是賴清德及新幕僚團隊的第一課。
協商打死結 現狀被改變
漁船事故發展至今,出現了兩個短期內無法解開的死結:第一,當事故進入我方司法程序後,責任釐清就必須等待、尊重司法,陸方「要真相、要道歉、要賠償」訴求,未必會盡快兌現,這決定了陸方的不滿和施壓無法停止;第二,北京否定我禁限制水域的法律戰,已經轉化為海警執法的行政戰,縱使國軍、海巡署暫時克制以對,但這個先例一開就無法回頭。
只要這兩個結不解開,漁船事故就始終留著兩顆未爆彈,金廈海域也就會成為兩岸乃至國際上,各色陰謀家和好戰勢力煽風點火、製造灰色地帶衝突的「冒險樂園」。在這個樂園裡,大陸武統派、台灣獨派可以各取所需,前者盡情鼓吹「先奪金馬、再謀台澎」,後者藉緊張情勢,讓抗中意識在台灣社會扎根。一旦金馬「克里米亞化」,台灣「烏克蘭化」就在不遠處,不只是金馬人民,兩岸必定面臨雙輸結局。
此乃兩岸執政者必須緩和金馬「小台海」緊張的最重要原因。北京需要珍惜1990年以來金門模式逐步積累的兩岸善意和默契,民進黨政府也要看到眼前危機,懸崖勒馬,做出改善兩岸關係的真正行動。然而,說易行難,民共之間信任基礎之薄弱,眾人皆知,即便近期有紅綠二軌對話破冰,但漁船事故的本質是危機處理,更牽涉到馬政府都尚未觸及的海域管轄權議題協商。因此,解決金廈危機路線圖,只能在兩個「現狀」基礎上尋求。
第一個「現狀」是《兩岸條例》。民進黨政府堅持依照《兩岸條例》劃定的禁限制水域線,海巡署依法對越界大陸三無漁船執法,最多有執法瑕疵,不存在非法問題。從台澎金馬角度看,政府依法行政當然沒有問題,但別忘了,民進黨政府執行《兩岸條例》始終是做半套,中華民國政府對兩岸事務的必要管理,是源於兩岸是「國家統一前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之定位。民進黨政府捨本逐末,其實扭曲了立法原意,也難怪大陸過去從未對《兩岸條例》提出挑戰,甚至長期默認我方對禁限制水域的管轄權。
金廈一家親 共享和平海
關鍵就在,蔡政府「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的立場,從法理上與《兩岸條例》是排斥的。因此,對言必稱「遵守小英路線」的賴清德而言,如何令陸方重新尊重我執法權,解套方案就是鄭重對外宣示,新政府將完整繼承《兩岸條例》的立法原旨,包括白紙黑字的兩岸關係定位。
第二個「現狀」是兩岸溝通。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表示,大陸紅會代表團與海巡署在金門的多輪談判,是「溝通」而非「協商」,兩岸協商仍需九二共識作為基礎。但相信不少人注意到,兩岸在漁船事故上難得同時秉持務實精神,該談就談,並未老死不相往來。既然大陸海警巡航「常態化」,民進黨內若有高人指點,完全可以讓這次事故的善後溝通「常態化」,陸方只要以紅會名義不斷派人來,金門這個「溝通點」就變成常設性的存在。
兩岸金門溝通常態化的關鍵,依然是「地方模式」。漁船事故發生後,陸委會多次以兩岸事務屬中央職權為由,駁回金門立委、民代要求授權與陸方溝通的訴求,其實是蠢到極點。正如大陸海協會官員以「紅會顧問」名義與我方談判,「地方對地方」只是個形式而已,我方中央政府完全可以假「顧問」身分參與、監督,相信很多事務性議題就可以和對岸「斷點重連」,甚至未來金廈通電、通橋等議題都可以談。
既然金門縣長認同「兩岸一家親、共享一片海」理念,無論是基於歷史文化,還是在地民意,賴清德可以提出「金廈一家親、共享和平海」作為基礎,在中央政府監督和參與下,授權金門縣政府以「地方對地方」模式,就事關金廈合作、海域共同治理等議題,創造與陸方常態化溝通平台。這樣的善意,大陸必會有所回應,而國際社會也必然樂見兩岸恢復對話。(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