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再起,根據疾管署統計,上周新增623例本土新冠重症個案、38例死亡個案。近4周的新冠感染以JN.1變異株為主,本土、境外個案皆占6成,而KP.2、KP.3有緩步上升趨勢,在本土個案的占比已逾2成。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重大傷亡讓人心有餘悸,如今疫情捲土重來,政府不能輕忽。
救濟審議 荒腔走板
然而,面對過去的疫情,仍有許多問題懸而未解。當時各家疫苗都是在短期內緊急授權上市,對於其不良反應及延續的後遺症,國際間已開始重視,但我國政府對此卻相當冷漠,不只很少受害者能得到救濟,連後續的研究也付之闕如,禍福由人民自行承擔,這不是一個負責任的政府應有的態度。
舉個例子,1名40多歲女子接種莫德納疫苗後,嚴重落髮到全禿,但只核予3萬元的救濟金,根本無法彌補身心受創、社交乃至工作的損失。另一名少女施打BNT疫苗後胸痛就醫,救濟金也只是區區1萬元。一般而言,疫苗不良事件的救濟金額落在5000到3萬元之間,對受害者來說根本是杯水車薪,更糟的是,能被認定為疫苗不良事件的只占很少數。例如2023年8月衛福部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開會,審議的150案中,只有23案核予救濟。
民間傳出多起接種疫苗後出現各種病症的案例,從死亡、爆發免疫問題、心律不整到必須換腎,林林總總。但在認定是否為疫苗不良事件時,卻遇到種種困難,因為要通報為疫苗不良事件,首先要由診治醫師判定,由於新冠疫苗都是緊急研發出來的新疫苗,研究資料不夠完整,以致醫師缺乏可靠依據,因此不敢自行認定是疫苗不良事件。而且,有些死亡案例只因當事人或年長、或原本有些宿疾,打了疫苗之後死亡,難以確認到底死因為何,結果真相掩藏在一團迷霧中。
號稱由專家組成的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其實審議程序頗有爭議,國民黨立委廖偉翔、民眾黨立委陳昭姿舉行記者會,痛批審議過程荒腔走板,2小時審議90案,平均每案僅有80秒的討論時間,根本是「草菅人命」。記者會中提出一名接種莫德納翌日死亡的個案,審議小組認為該個案死因與其潛在疾病有關,與疫苗無關,因此不予救濟。家屬憤而向台北行政法院提起訴訟。台北高等行政法院檢視卷證後,認定審議會議有多名委員未全程與會,其結論是否經過共識決已非無疑,判決撤銷原處分。廖偉翔指責審議過程缺乏透明,是用「黑箱流水線」來處理補償事宜,所謂的專家審議毫無專業可言。
傷害救濟 還民公道
以此看來,無論是第一線的醫師,還是第二線的審議小組,都面臨缺乏足夠疫苗不良事件研究依據的問題。目前能據以判定的狀況,多是國外疫苗公司之前已經公布的症狀,包括心肌炎、過敏等,除此之外的症狀未經進一步研究,便無從判別是否因疫苗引起。往常疫苗研發需要長期大量的實驗,唯獨新冠疫情緊急,疫苗研發不到1年就打進了人體,到底有什麼短期與長期影響,應該大規模持續研究,才能確定這些倉促上路的新疫苗對人體是否存在隱患,在認定不良事件時才有所依據,受害者也不會求償無門。
美國「公共衛生和醫療專業人員要求透明化組織」向法院提出訴訟,要求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公開輝瑞公司提交的疫苗相關資訊,在公布的文件中,疫苗不良事件包括了急性腦脊髓炎、急性腎損傷、血栓、皰疹、新生兒重症肌無力等多達數十項。接受實驗的46000人中,42000人有各種不良反應,1200人死亡,這個數據令人觸目驚心!
新冠來勢洶洶時,施打疫苗是在風險下不得不然的選擇,但對於這些人們其實還不夠了解的疫苗,政府不能疫情過了就此不管,如今疫情又起,疾管單位更應該積極整理疫苗接種後的各種不良反應,委由專業進行長期研究,進一步釐清這些疫苗的不良反應及後遺症,尋求最佳診治方式。蒙受疫苗不良反應的民眾,是為建立全民防疫網做了犧牲,政府相關部門在救濟補償及查明疫苗影響上,都應該給民眾一個公道與真相。(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