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球國手「麟洋配」在巴黎奧運兩岸決戰中獲勝,奪得中華隊首金。全台灣為「麟洋配」縱情歡呼,盛況令人動容,但政治雜音隨之而來。綠營對觀眾席上台灣元素應援品被保全收走而見獵心喜,再次挑起「台灣人vs中國人」認同對立。好在「麟洋配」贏了,全民喜悅終會淹沒政治口水。
政治化 炒作偏激言論
奧運做為和平年代的國力競賽,本身就承載著政治意涵。兩岸之間的恩怨與心結,自然折射在歷屆奧運、亞運等國際賽會的較量之中。過去8年來台海情勢緊張,民意尖銳對立,16年前北京奧運上「兩岸一家親」的融洽氛圍早已煙消雲散,更何況獨派曾在2018年發動「東奧正名公投」,近年來的歷屆奧運總能挑起統獨敏感神經。
原定2020年舉辦、因疫情推遲一年的東京奧運,本應是兩岸統獨民意「正面對撞」的遭遇戰,但幸虧當時疫情管制還未取消,東奧並未向各國觀眾完全開放,兩岸政治矛盾並未藉奧運激發。1年後的北京冬奧上,儘管陸方遵守奧會模式維持「中華台北」善意,但無論是賽前的抵制風波,還是台灣冬奧選手身著五星旗訓練服被曝光,兩岸政治硝煙瀰漫,不幸令比賽本身失焦。
到了本屆巴黎奧運,適逢賴清德新政府高調強調台灣主體意識,對內有《零日攻擊》的抗中大內宣,對外則有文化部浩浩蕩蕩組團參加「文化奧運」,宣揚台灣本土文化,因而對民進黨來說,正需要一場被政治化的「兩岸大戰」做為導火線。而數名台灣觀眾因主辦方「一刀切」被沒收不符奧會模式的自製應援品,恰恰成為民進黨訴諸被中國「霸凌」、打悲情牌的宣洩口。
但台灣人拒絕健忘,2017年台北世大運時,開幕式上國安單位「黑衣人」沒收台獨旗,不也是聽命於民進黨嗎?奧會模式是在兩岸紛爭之下,我國健兒參與國際賽事不得不接受的模式,但民進黨不僅沒有本事改善現狀,而且還大搞「寬以律己、嚴以待人」的雙標,可以用「中華台北沒有矮化」唬弄自己,卻見不得別人遵守奧會模式,並藉機把矛頭導向統獨、認同議題,當做朝野鬥爭工具,實在是無聊透頂。
事實上無論是奧運、亞運還是世大運,兩岸運動員歷來互動友善,雙方大部分觀眾也沒有起任何衝突。「麟洋配」登上領獎台、奏響國旗歌時,在場大陸觀眾並無任何過分之舉,更沒有刻意挑釁我方觀眾的行為。但這一切在民進黨和特定媒體眼中幾乎成為隱形,只熱衷於炒作「雙少數」的偏激言論:大陸極端反台小粉紅,台灣狂熱獨派側翼。上述群體在兩岸社會比例或許只是極少數,卻被綠媒用100%的版面進行認知誤導。
國旗歌 兩岸連結見證
奧運固然是國際政治角力的延伸,但別忘了,超越意識形態、崇尚和平競爭、共創友誼共贏才是奧林匹克的根本宗旨。本屆巴黎奧運,中國大陸與南北韓運動員集體自拍合照的畫面,引發全球輿論熱議,被譽為完美詮釋奧運精神。為何兩岸運動員友好競爭、光榮奪牌的畫面,就不能視為台海和平的象徵,向國際社會廣為宣傳呢?非要曲解為兩岸鬥爭或台灣正名之戰才滿意?這才是對奧運精神的褻瀆。
中華隊奪金時奏響的國旗歌,依奧會模式稱為會歌,恰恰是兩岸之間微妙默契與模糊善意的寫照。國旗歌源於1930年代黃自譜曲的「青天白日滿地紅」,至今在台灣琅琅上口、世代傳唱,也是中華民國與台灣、中華民國與中國之間歷史連結的見證。前清大校長沈君山還曾建議用國旗歌取代國歌。當每個台灣人、不分藍綠,自豪地唱出「炎黃世胄 東亞稱雄」的歌詞時,其實是不由自主地宣示了自己是炎黃子孫、中華民族的身分認同。
當「麟洋配」奪金,國民黨籍立委翁曉玲發文稱「台灣之光,中國人的驕傲」時,立即遭到民進黨立院黨團的圍剿。在民進黨口中,炎黃子孫只是歷史傳說,中華民族則變成統戰語言,一切都為了建構「台灣人不是中國人」的互斥與對立關係。但是,當兩岸運動員會師決賽,摘金奪銀,向全世界展現中華兒女的英姿時,「炎黃世胄 東亞稱雄」的國旗歌,不只是為台灣而唱,也是為包括大陸在內的兩岸中國人而共同歌頌。(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