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10・Array

2024-08-10・Array
社論/非核與經濟發展的抉擇時刻

 賴清德總統在今年6月一手主導成立的「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終於在8日召開第一次會議,會中有兩場專題演講,分別由環境部長彭啟明報告「氣候變遷對全球及台灣的影響衝擊評估」、台電董事長曾文生報告「台灣電力供需的轉型與挑戰」。除了聽取報告,賴總統也做個別裁示。

供電吃緊 新機組難救急

 針對氣候變遷,總統除提出3個應對方向,更以疾病的影響比喻,稱氣候變遷對全球的衝擊就像慢性病,平常沒有明顯症狀,但日積月累會衍生出各種疾病,他直言氣候變遷是艱鉅的挑戰。針對電力供需的挑戰,總統也具體指示,必須務實面對三大課題,包括電力要充足、系統要安全、減碳要加速,並透過新增複循環燃氣機組、強化電網韌性、擴充再生能源,以達到上述要求。我們必須直言,氣候變遷或可以慢性病視之,但電力供給不足已是重症確定,必須立即診治,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曾文生在報告中指出,由於未來的用電需求,將因人工智慧與相關半導體產業的快速發展,而呈現大幅增加的趨勢。台電估計會在2024年至2027年之間,面臨巨大的供電壓力,屆時的夜間電力備用容量率僅約7至8%;只要同一時間有多部機組歲修或故障,供電將立即由充裕轉為緊澀。

 曾文生吃了誠實豆沙包,直接點出未來幾年的供電不足窘境,也打臉經濟部不斷重申的台灣不缺電宣示。而賴清德顯然也聽進去了,因此確保電力充足成了他欽定的首要工作。事實上,除了數年內無可避免的缺電問題,曾文生口中超過20部的新增複循環燃氣機組,能否滿足2027年後爆炸性的用電需求,仍存在相當大的變數,更別提廢核就火後的「增碳」效應。

 關鍵在於,現有的第一與第二天然氣接收站都已超載營運多年,無法因應新機組的用氣需求;規畫新建的5座天然氣接收站,只有桃園觀塘的第三接收站預計明年中完工,供應桃園大潭電廠3部新機組用氣。其餘4座接收站的完工期程至今未定,或受環評卡關、或受電力買賣合約延宕、或受居民抗爭等外部因素影響,對於其他20多部分布全台的新機組用氣,造成巨大衝擊。

 最近的個案就是位於基隆外木山海域附近的第四接收站,完工日期已押後至2032年,用以緩解北部用電需求的協和電廠新1號機組,已無法於原訂的2030年供電。至於其他新燃氣機組,也都面臨類似的供氣不及問題。更重要的是,所有新增燃氣機組依舊排碳,賴總統期望的加速減碳顯然無法藉此方式達成。

續用核電 能收減碳之效

 回到眼前的供電緊澀現實,可充當基載的新燃氣機組已來不及救急;偏偏政府力推的光、風兩大再生能源主力,又陷入開發進度遠不如預期的困境。那麼,賴總統視為首要工作的電力充足要如何完成?其實,答案就在賴總統於此次委員會議後的裁示中,只不過自己最後又否決了續用核電的這項快速解方。他特別提到不排除使用新核能技術,也認為現有核電廠存廢可討論,但須符合三項前提,一是核安可確保、二是核廢可處理、三是合乎法制。

 核安與核廢早有學者專家提供專業說明與建議,不構成快速續用核電的阻礙;但涉及法制規範的部分,若不進行《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與《環境基本法》修訂,則不論是現有核電廠或新型核電廠,都無法重啟、延役或採用。行政院長卓榮泰已明確表態不會重啟核電,更不會主動提出修法。對照總統與閣揆的一搭一唱,所謂的「不排除核電」說法,終究只是呈現出「能源選項可以是多選題」的假包容,骨子裡想的依舊是根深蒂固非核家園。

 曾文生擔心的年度夜間備用容量率不足問題,其實攸關未來民生經濟與產業發展。只要核安會能比照美國核管會作法,採行特別豁免方式,讓核三1號機2年內重啟、2號機明年5月後續轉,3至6%的發電容量率便可確保未來數年國內不會出現夜間供電緊澀的問題,更能收減碳之效。又或者在野黨的《核管法》修法提案,在立院下會期通過後,行政院能立即責成核安會與經濟部遵照辦理,也是可行之道。固守非核與經濟發展到底孰輕孰重,賴總統不可不明斷。(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