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委會近日通過專案審查,核准馬英九基金會邀請的大陸7所學校約40名師生團來台參訪。相比去年蔡政府審核陸生團來台一波三折,陸委會甚至向馬辦傳話稱「不要送件,送了也不會過」,此次審核過程相當順利,民進黨政府也低調表示樂觀其成。前後對比可知,兩岸氣氛變好了,交流阻礙變少了。
兩岸民意重回理性
賴政府上台後的兩岸路線,突出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隨之而來的是中共「蟒蛇戰略」將台灣愈纏愈緊,兩岸情勢較蔡政府8年只會更壞,不會更好。既然如此,為何要說兩岸氣氛變好了呢?根本原因在於,主流民意發生了轉變,今年大選結果顯示,6成民意不認同抗中備戰,支持兩岸和平避戰,民進黨淪為雙少數,必須要在兩岸政策上向多數民意妥協。
外有大陸懲獨鎖台的威懾,內有台灣多數民意的牽制,賴政府的「新兩國論」變成了裝滿空包彈的口號。民進黨即便內部仍有極端抗中力量,但在內外壓力制約下,往往以偃旗息鼓為收場。例如,王定宇等人質疑劉德華在台高唱〈中國人〉是統戰,很快就被民間反諷、厭惡的聲音淹沒,最後只好轉趨低調。再如,沈伯洋履職立委後高喊抓「第五縱隊」,試圖用立法權阻擋兩岸交流,結果在代表多數民意的在野立委面前,一次次敗下陣來。
以馬英九邀陸生團訪台為例,去年申請時曾被政府一再刁難,此後即便政府放行,綠營側翼也揪住當時團長北京大學「黨委書記」的身分不放,如臨大敵般將陸生團視為「統戰威脅」。然而,一年過去,兩岸教育雙向交流已悄然恢復,除了大陸研修生來台數量今年1至9月達到2068人、接近去年2523人的總數以外,多場兩岸大學校長論壇也在台順利舉行。而今年馬辦向陸委會送件申請過程較為順利,輿論也尚未出現雜音。
民間交流是兩岸和平的基礎,只有基礎牢固,才會有各個層級、官方或半官方對話與溝通機制的建立與維繫。不可否認,香港反送中和疫情3年,台灣民意對大陸疑懼心態加重,並反映在選舉結果,同樣大陸民間也湧現武統呼聲,支持北京對台強硬。但凡事都有消長周期、任何非理性情緒都會潮起潮落,如今兩岸民意正重回理性,並已轉化為福建遊客恢復遊覽金馬、兩岸恢復交流互訪的具體成果,雙方執政者當珍惜與呵護。
和平是最大公約數
兩岸關係兜兜轉轉,從當年國共之間的正統爭奪,到後來民共之間的統獨鬥爭,最後還是回歸「求同存異」4個字。以目前情勢來看,原本作為「求同存異」代名詞的九二共識,雖然至今適用於國共之間,卻始終無法容於民共關係。但如果從更大格局來看,民進黨的台獨路線正在被中華民國體制逐步「馴化」,兩岸硬實力對比也愈加懸殊,大陸始終要面對台灣約4成的「疑陸」民意、以及這股民意折射的兩岸政治和意識形態分歧。這時候,民間交流的重要性就更加凸顯。
從蔡政府到賴政府前後8年多,兩岸官方都因為「異」鬥個不休,甚至從「動口」到瀕臨「動手」,但雙方還是要思考「同」的問題。兩岸多數民意都希望交流合作、和平穩定,這應該成為雙方「求同」的最大公約數。馬英九率台生團訪陸、邀請陸生團訪台,雖然參與者僅百人,但應成為台灣社會跨黨派的兩岸和平公共財,並透過青年菁英的指標性交流,帶動更多兩岸青年的大交流。鑒於「陸生納保」問題已解決,兩岸教育部門宜以此為契機,第一步促成大陸交換生來台規模恢復至疫情前的每年2萬人,第二步重啟大陸學位生來台就讀。
我們期盼大陸師生團再度來訪一切順利,這也可以檢驗出民進黨政府是否是有誠意促進兩岸民間交流,能否妥善管控內部激進反中民粹聲音。誠然,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的關係是1949年至今兩岸都無法解決的「大異」,但只要雙方能謀求兩岸民間交流的「大同」,兩岸民眾在交流中體認到雙方同文同種、心靈契合,由此循序建構出兩岸都是一家人的「大同」,定能理性處理政治上的「大異」。(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