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27・中時-專題報導

2018-12-27・中時-專題報導
媒體歧視無所不在 傳播錯誤價值觀

拒絕傲慢與偏見,培養”媒體識讀力“

原住民能歌善舞、多才多藝,卻因刻板印象,常成為媒體歧視的受害者。

即便身處價值多元的民主社會,歧視現象依舊存在於媒體,包含新聞、電影、廣告與戲劇當中,閱聽大眾若不具備判斷訊息本質的能力,很容易陷入迷思而不自知,而強化了刻板印象。

舉例來說,像是故意使用客家話說法,將「很」講成「粉」,便涉及語言歧視,甚至在人氣國片《大尾鱸鰻2》中情節,揶揄、歧視原住民達悟族人,更引起不小的風波,另外以「娘娘腔」來形容陰柔的男性,甚至網路將台北人比喻為天龍國,呈現南北刻板印象,諸如此類藉由文化與語言安排的「笑料」或幽默,究竟是創意還是根深蒂固的歧視心態?如何拿捏輕重?成為媒體處理訊息的一大課題。

歧視現象普遍存在於主流媒體,媒體呈現的依舊是社會先入為主的觀念,而民眾大多從媒體獲得學習,若是集中傳達某種訊息,諸如綜藝節目主持人習慣以男性的角度說黃色笑話,從言語傳達對女性的輕視,另或是呈現南北部人的社會地位高低差異等,都是強化或建構價值觀,宛如言語霸凌。

輔仁大學影像傳播學系專案副教授黃乃琦表示,以綜藝節目為例,主持人在主持節目時,時常以說黃色笑話,透過吃藝人豆腐,展現笑料與幽默感,即便此舉能帶來收視率,民眾喜歡看,收視過程如果有小朋友或青少年坐在身邊,很可能會學起來,將同樣的表達方式帶到學校生活。

另外則是媒體習慣以「娘娘腔」來形容陰柔的男性,網路甚至多以「天龍國人」稱呼台北人,呈現南北刻板印象,黃乃琦認為,這些都是將先入為主的觀念,透過傳播的社會建構與形塑功能,最後變成事實、價值觀。

黃乃琦也特別提到,選舉期間,媒體更常見激情的語言表達,像是名嘴曾在公開造勢場合,脫口而出三字經,這對電視台來說,特別是直播的節目,確實十分困擾,如此很容易收到NCC的裁罰,因此媒體大多成立自律委員會,要求編輯或製作人建議來賓,務必不要說出脫序的言詞。

黃乃琦還提到,過去在中視擔任主管時,特別要求記者在處理新聞時,在種族、性別、宗教、族群四大議題上,報導的角度一定要中性,「特別是宗教信仰,信眾動輒數百萬人以上,報導處理不佳,很容易對電視台造成影響。」

玄奘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副教授許如婷則說,媒體所呈現的大多是社會根深蒂固的觀念,並且二元性別觀念深根於社會,才會為個性陰柔的男性貼上「娘娘腔」的標籤,中性的女性則是多被視為「T」或「婆」等女同志的稱謂,而無論對於性別還是族群,透過主流媒體的傳遞,呈現的都是意識形態的再現,如要翻轉或改變,並非易事,特別是新聞媒體作為第四權,除了要要滿足公眾「知的觀念」,更要做到訊息真實傳遞的功能,勿流於傳聲筒的角色。

具備公共教育功能 媒體需懂自律

媒體歧視無所不在,長期對於獨居老人的報導,也塑造閱聽人負面觀感,更有房東將租屋限制年齡下修到45歲。(中國時報資料照片)

包含新聞、廣告、戲劇、節目等主流媒體形式在內,面對廣大收視群,若對特定訊息傳達鮮明的立場,很容易強化刻版印象,傳播學者認為,媒體具備公共教育功能,一定要懂得自律,否則只會一再強化歧視或霸凌的現象。

輔仁大學影像傳播學系專案副教授黃乃琦說,即便大學都有開設媒體識讀等課程,但開課瞄準的依舊是傳播科系學生,一般國中小老師若沒有接觸過媒體識讀訓練,對於新聞、訊息的理解,多半還是透過自己的立場來教學,他以2000年發生在屏東高樹國中的葉永鋕事件來說明,如果校內教師當時擁有多元性別的觀念,導正學童的觀念,也許就不會發生這起校園悲劇。

黃乃琦認為,站在媒體的立場,一定要懂得自律,了解自身具備公共教育的功能,而過去包含廣告、電視、戲劇在內,多次出現歧視原住民的訊息、言詞,引發不小風波,甚至對於外來移工或配偶,使用的言詞都要中性,否則只會一再強化歧視或霸凌的現象。

玄奘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副教授許如婷認為,大學的傳播科系雖有開設媒體素養、媒體識讀等課程,盼透過教育,從學校開始為閱聽大眾建立批判,篩選媒體內容的能力,但在性別、族群、地域等傳統社會刻板印象根深蒂固,短期間要出現改變並不容易,因此她也呼籲媒體自律,特別是新聞媒體作為第四權,必須要有認知,能提供大眾正確的訊息。

(臺中市政府新聞局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