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19・中時-綜合報導

2019-03-19・中時-綜合報導
故宮國寶 活過來

快雪時晴帖唱京劇 嘆何處為家

北故宮珍藏顏真卿《祭姪文稿》赴日展出,鬧得沸沸揚揚,事實上故宮珍貴寶物多不勝數,每件作品背後都有動人的故事,乃至不可告人的祕密,台灣京劇界就曾取材故宮至寶《快雪時晴帖》,融合京劇藝術與交響樂,推出新編京劇《快雪時晴》,讓故宮國寶「活」了過來。

王羲之、張容情深義重

 《快雪時晴帖》是書法名家王羲之的代表作之一,他以「快雪時晴」4字問候好友,既典雅又脫俗,在史上傳為佳話。

 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表示,「快雪時晴」這4個字的意境很純粹,說的是「下了一場雪,很快就放晴了,你那邊都好吧」,「雖是隻字片語,但情義深重,編劇施如芳從中延伸,探看人類安身立命的命題,非常不容易。」

 《快雪時晴》故事描述王羲之和好友張容之間的情誼,由於兩人家族都在五胡亂華之時,遷徙至江南,曾相約有朝一日要收復失土,但王羲之透過書帖向張容表明不再征戰,張容無法認同王羲之,他的靈魂展開一段尋找何處為家的旅程,穿越許多朝代,也來到現在的台灣,最後回歸由魏海敏所飾演的大地之母懷抱。


穿越歷史只為安身立命

 京劇名伶魏海敏表示,一個好的劇本能流傳,內容要有意義,也要讓觀眾與演員有感觸,「很感謝如芳,能想出這麼奇特的故事,藉由《快雪時晴帖》帶出許多朝代,像把中國歷史看過了一遍。」

 音樂家林谷芳表示,過去傳統戲曲講的是大眾熟悉的故事,也傳遞固定的價值觀,經年累月下來,戲曲強化了世人對社會的認知,「以前的戲曲,可以完全以演員為核心,但現在時空轉換,則是演員要和劇作家一起,我們需要在戲曲中放入更多不同價值觀的提醒,以及哲思的關照。」

 施如芳靦腆說,自己不擅於說話,「平常很容易害怕,但在寫戲時就很靈光。」她幼年時常和姑婆看電視歌仔戲,但長大後對戲曲沒有特別的感覺。直到20幾歲大學畢業後,曾有一段對未來迷惘的時刻。

 「那時在宜蘭,偶然看了一部歌仔戲的新編戲,很像在一片陌生新鮮的世界中找到了一點熟悉的鄉愁,就栽進去了,開始瘋狂的看戲。當時兩岸剛開放交流,除了歌仔戲,我也不停地看各種不同的戲。」

(中國時報/李欣恬、許文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