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31・時報周刊報導

2018-03-31・時報周刊報導
林銅祿 用黃帝內經斷2018台灣國運

擁有藥學背景的吉福適董事長林銅祿, 每年都會以《黃帝內經》或《皇極經世》來觀察全年的運勢、氣候及疾病的發生情況。

他強調《黃帝內經》成書於公元前,是中國古代醫學理論的總集,以五運六氣天文曆法之天人相應理論,長期驗證,加上歷朝歷代醫家注釋,已形成一套完善的論證體系,用來推論每年運勢最為準確。

林銅祿表示,《黃帝內經》成書說法歸納起來有三種,一是黃帝時期之書,大約在公元前2690至2590年前距今大約將近有4,700年時間,如此長時間的觀察比照,確實具有參考之源。

二是成書於周朝春秋戰國及周秦之際,大約是在公元前770年至206年間。這方面的主張,則以文史學者居多,像宋代的理學家邵雍、程顥、程頤二兄弟、史學家司馬光等。三是到了匯編成書時,已是接近西漢年間,大約在公元前206年到公元後8年間,距今,時間長達2,000年以上。

陰陽五行 天人合一

林銅祿強調,他之所以以《黃帝內經》做為全年的運勢觀察,除了是學術上所公認的中醫經典典籍,它的理論體系特點,更是廣泛運用陰陽學說及五行學說。中國思想發展史表明,陰陽及五行學說各有古老的源頭,並在很長的歷史時期,深深影響著各種學術以及人們的日常生活。

我國是天文學發展最早的國家之一,其知識和方法不僅影響《黃帝內經》學術體系的形成,成為天人合一的內容之一。其學術體系來自於三個層面,一是宇宙的演化,宇宙結構觀,如:以四時法則來研究人體的生命活動規律。

二是天象變化,運用北斗星斗柄所指,確定地平方位與四時十二月,推知氣候變化及對人體影響;三則是天地日月星辰系統。《黃帝內經》將古代天文學關於地球與宇宙天體運行相互作用的理論,概括為天地日月星辰系統,其中天地關係,日地、月地關係以及五星與地球的關係,綜合運用並探討這些天文因素對植物、生物及人的影響。

像是日月星辰及金木水火土星,日月五星運轉,大地上才有寒熱,明暗,形成季節氣候的往復變化,所以才產生萬物。

所以,《黃帝內經》中的五運六氣是陰陽合曆,是天象變化以及日月星辰、金木水火土星間的運轉關係,以天干地支作為運算符號,闡明一甲子六十年,中天度、氣數、氣候、物候,疾病變化與防治規律,從時空角度反映天地人的統一。

五運六氣 推斷未來

此符號又是代表著生物生、長、收、藏,再生長的含義,因而在醫學應用上,古人也就把它與季節、方位、臟腑性能、治療方法,預測未來等相關系統密切聯繫起來。

黃帝內經之五運六氣,就是人們經常所說今年運氣如何的運氣。五運六氣中,一甲子有六十年的天干地支,各具不同的陰陽屬性,其就可運用,五行的生尅制化,來推測每年的氣候變化,預測疾病的發生與流行,並指導對該疾病的預防和治療。

由於一甲子六十年中,每年的氣候變化,均由其統管全年歲氣變化,所以,一甲子有六十年不同的氣候變化,均有一定的規律性,五運的推斷包括三種,一是歲運,其統管全年歲氣變化,所以,一甲子有六十年不同的氣候變化。二是主運,主管一年五步中每步的正常氣候變化,一步主七十三日零五刻。

三是客運,它與主運共同主持著每年五步的每一步,一步亦主七十三日零五刻。以此綜合判斷來預測全年的氣候特徵,物化特點及發病規律。

六氣, 指風、熱( 暑) 、火、濕、燥、寒等六種氣候變化,六氣亦包括三種不同之氣, 一是主氣,即主時之氣,又稱地氣。一年四季六種氣, 正常氣候變化,恒居不變,如春去夏來,年年如此,每氣主兩個月。

二是客氣,六種氣;客居不定,因而產生不同的氣候變化,上半年以司天之氣為主,下半年以在泉之氣為主;三是客氣與主氣加臨,即每年輪值的客氣六步,分別加於固定不變的主氣六步之上。

由於氣候的具體變化是客氣決定的,因此,只有將主客兩氣結合起來分析,才能具體掌握當年氣候的實際變化情況,以茲運用。

例如,今年107年戊戌年,俗稱狗年,天干戊年,五運:火運影響太過。六氣:上半年司天之氣是太陽寒水,初春將天寒地凍,夏季火運太過,有瞬間暴熱之象。

由於受太陽寒水影響,終將轉為正常的平氣氣候而和緩。下半年在泉之氣是太陰溼土,主雨多,溼氣重是其特徵,人體相應的臟腑疾病是心血管、小腸、腎膀胱、脾胃等。

林銅祿強調,《黃帝內經》五運六氣是運用天地間的運行,氣候變化,加上時間久遠,早已經過多次的反覆驗證,因此,從歷史經驗來判斷年運,具有相當的可信度,這也是古人的歷史的智慧傳承流傳,所以,大家每年都可依此來判斷年運,進而來推出因應之道。


林銅祿

年齡: 4年級生
現職: 吉福適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扶懋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台灣區製藥公會常務理事、台北醫學大學及中國醫藥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經歷:台灣區製藥公會理監事及OTC主委
學歷:嘉南藥理科技大學藥學士、台北醫學大學藥學碩士、藥學博士
興趣:研究五術、易經、黃帝內經、史哲、行銷
專長: 藥物行銷、醫藥商品的品牌塑造、企業管理策略、臨床藥學、中醫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