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大陸一艘「三無」快艇進入金門海域捕撈,在躲避我海巡查緝時翻覆,造成4人落水、2人遇難憾事。消息傳出,大陸許久未見的「反台」民粹瞬間重燃,大陸國台辦以「強烈譴責」和「惡性事件」定性,民進黨政府理直氣壯,完全沒有察覺背後可能的危機。
未察覺背後潛藏危機
就理性面而言,事件真相仍不明朗,大陸快艇有無觸法、我方執法是否適當、救援落水陸民有無疏失,都需要由檢調單位釐清。但兩岸關係瀕臨衝突當下,尤其兩岸民粹力量崛起,相互仇視,這起意外將對兩岸關係造成非常不確定的影響,兩岸政府與相關團體、組織都需要用最謹慎、務實的態度理解、因應,若處理不當,很可能激發兩岸新一輪對抗。
其一,此次金門海難雖是一場突發意外,但偶然中有其必然。這是海巡署對越界大陸漁船採取高強度查緝措施下,注定遲早發生的事件。根據海巡署統計,2017年至2023年11月,取締大陸抽砂船19艘次、沒收16艘次,查處非法越界大陸漁船9171艘,扣留392艘、沒入83艘。我方長期大動作查扣大陸船隻,如今鬧出人命,大陸以強硬動作回應,乃師出有名。
其二,金門海難爆發後,台灣社會無感,但大陸網民洶湧澎湃。有網路文章重提清廷強硬處理英國商船致2名中國船員死亡的典故,借古喻今意味濃厚。還有網民要求大陸中斷向金門供水、派出海警在台海爭議區域護漁,甚至出現擊沉台灣海巡船等激烈建議。台灣再次成為大陸網民情緒宣洩口,民意壓力下,陸方姿態只會更加強硬,也預示賴清德上任後,兩岸情勢只會更凶險。
但反過來看50年兩岸關係,從對抗、隔絕走向溝通、交流,正是從處理兩岸海上悲劇與漁業糾紛為始。1990年代我軍警嚴厲打擊大陸偷渡、走私,強硬處理兩岸漁民糾紛,1990年兩度爆發「閩平漁號」事件,91年又發生「閩獅漁號」事件,前者造成大陸46名偷渡客死亡,後者海巡隊扣押2名大陸漁民引發糾紛。事件初始兩岸各執一詞,情勢緊張,最終解方由雙方紅十字會處理,不但完成善後,雙方並簽署《金門協議》,同意以務實、人道方式擱置分歧、解決爭端,也為後來兩岸兩會協商機制奠定了基礎。
以金門-福建模式處理
北京與民進黨政府的關係,遠比1990年代更棘手。首先,兩岸官方早已建立溝通協商機制,卻因民進黨不接受兩岸當年達成的共識而偏廢,時隔8年兩岸互不相讓。其次,金門海難事件的本質是政治分歧,大陸不接受台灣劃出的「界線」,認為是「漁民傳統捕魚區」,也不接受我海巡的處理方式。解決「界線」問題需要協商,但涉及疆域、邊界等政治深水區,連馬政府任內都難以排入議程,遑論民進黨政府。
1990年代兩岸仍有密使穿梭,當時的台灣認同一中,願謀求國家統一,國共兩黨系出同門,都是民族主義政黨,才會同意擱置分歧,坐下來談。如今國內外情勢丕變,民共兩黨屬性截然不同,既無歷史連結更無情感相繫,網路時代雙方都需要回應內部民粹壓力,兩岸互動維繫不易。從疫情期間兩岸糾紛無不「小事化大」,就可以看出兩岸關係走向撕裂,金門海難又讓人看到相似的苗頭。
當下應思考如何降低事態,防止蝴蝶效應。無論如何,死亡的是大陸漁民,台灣須承擔主要責任:第一,人道為先,釐清責任的同時,應對遇難陸民家屬致哀,並承諾合理賠償。第二,調查過程務必公開透明,應以適當方式邀請陸方專家共同調查。第三,陸委會應授權金門縣政府,以行之有年的金門-福建溝通模式,與對岸窗口協商處理。
金門海難如一盆冷水,澆滅了外界對選後兩岸關係改善的期望。但是,危機可能是轉機,過去8年兩岸錯過太多轉機,若不想騎虎難下、兵戎相見,還是要盡最大的善意與智慧,回到溝通協商正軌。(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