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選定11月5日投票,川普、拜登互有微幅領先,主流媒體不願、也不敢預測結果,但這次選舉對美國外交政策,乃至國際體系的衝擊已經逐漸明朗。事實上,二月舉行的慕尼黑安全會議,檯面下就聚焦歐盟對川普奪回政權的憂慮,才會出現法國總統馬克宏出兵烏克蘭的突兀之詞。美國自二次大戰後蟄伏已久的本土主義、孤立主義、保護主義將死灰復燃,徹底顛覆過去數十年的世界秩序。
拜川再戰 孤立主義抬頭
2004年只有8%共和黨員認為美國在世界事務的權力下滑,2013年伊拉克與阿富汗戰爭後飆升到74%。2022年3月烏克蘭戰爭初期,只有9%共和黨員認為美國提供「太多援助」,到了去年底則高達48%。川普躬逢其盛,充分利用民粹主義與孤立主義,突破共和黨內的外交建制派,打造了「川普帝國」。
在這次共和黨內的總統初選中,反對孤立主義及主張持續援助烏克蘭的前副總統彭斯、前駐聯合國大使海利陸續退出選戰,參院多數黨領袖麥康諾決定不再尋求連任,高喊「美國再次偉大」的孤立主義在共和黨內已為主流,若川普在大選中勝出,美國回歸孤立主義將無懸念。
川普2016年當選總統,美國逐漸脫離二次大戰後建立的「自由世界秩序」,孤立主義使美國拒絕承擔更多國際角色與責任;在貿易上採取保護主義,反對全球化。若川普在11月贏得總統大選,許多分析家憂慮,美國非常可能拒絕或降低支持烏克蘭,代表了美國外交內縮的訊號,將更嚴重衝擊自由秩序,並削弱北約(NATO)的團結力量。
若普丁以勝利者姿態結束入侵烏克蘭,對歐洲及整個世界將是個嚴重警訊,中共也可能受到鼓勵,願意冒險嘗試採取更激進手段,整個世界局勢將為之改觀。
川普當選對地緣政治及世界秩序可能是「最惡劣情境」,但拜登連任並不代表美國外交從此步入坦途。前國安會秘書長蘇起日前公開點出美國對中「大戰略」的基礎似仍薄弱、過度解讀中國大陸的野心、錯讀台灣、及錯讀美國自己的4大缺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瓦特也警告美國外交政策過度延伸,應修正改為「有限外交政策」。
對外戰爭 消耗人民支持
美國在後冷戰時期獨大的霸權結束,但主要決策者依然過度自信、自滿與理想化,以為單憑美國實力足以同時應付多重戰線,在現實面,過多的承諾與行動已使美國捉襟見肘,疲態畢露。如美中全方位戰略競爭被列為外交最優先要務,中國實力仍不斷成長,改變亞洲現狀的決心並未鬆動;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付出慘痛代價,但仍維持上風;中、俄、伊朗、北韓合作更趨緊密,挑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勢力;中東戰亂已淪為慘無人道屠殺,美國支持以色列喪失道德訴求。
因此,無論川普是否贏得大選,美國外交政策都將全面評估修正。瓦特指出,有限外交政策不同於孤立主義,美國仍全力強化國防力量,積極參與國際事務,但只會為其「重大利益」而戰;外交優先,使用武力是最後手段;不假藉散播自由價值,達到改變政權或軍事佔領目標;永無止境的戰爭將消耗國內共識與支持,最近美國徵募義務役軍人遭逢瓶頸就是後遺症。
美國外交處於十字路口,地緣政治巨輪不會因此停頓,大陸掌握機會展開外交攻勢,直搗美國的主要戰略夥伴,試圖突破西方世界的封鎖線。外長王毅展開紐西蘭、澳洲之行,短期目標在恢復惡化多年的雙邊關係,長期目標則在對抗澳英美三方安全夥伴(AUKUS)的圍堵。據報導,習近平也將親自出馬,預定於5月訪問法國,剛連任的俄羅斯總統普丁也將於5月訪問大陸,都顯示了,在美國大選年,世界主要國家的外交行動更趨積極,對美國形成強大壓力。
反觀民進黨的外交政策已喪失主導權與主動權,美國名政論家札卡利亞表示,台灣問題要靠美中的「控管」而非「解決」,凸顯台灣無法坐在餐桌,只能出現在菜單上,美國大選的不確定性只會使台灣安全風險係數繼續螺旋上升。(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