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04・Array

2024-05-04・Array
社評/低碳轉型需要中國製造

 中國製造捲土重來,所謂「綠能產能過剩」、「廉價電動車傾銷」的攻訐,恰恰證明此一趨勢。對美國來說,中國綠能產業崛起可能不是一個好消息,但對全世界因應氣候變遷而言,肯定不是壞事。中國綠能產業崛起代表的是規模經濟與生產效率,在WTO的貿易全球化與自由化架構下,是比較利益與專業分工的結果,為世界各國提供所需的物美價廉產品,進而帶動全球經濟增長。但中國經濟崛起後,美國更重視貿易保護與國家安全,否定自己建立的WTO規範。

中國綠能產業崛起

 今年第1季,全世界都質疑大陸經濟難擺脫房地產泥淖,成長率將大幅縮水,但最後繳出的成績單,遠優於市場預期的5.3%,製造業表現尤其亮眼。根據大陸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以製造業為主的第二產業增加值年增6%,對GDP貢獻率41.6%,寫下12季度新高,代表新質生產力的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年增率從上季4.9%躍升至本季7.5%,較整體平均高出1.5%。

 製造業(尤其是高技術)出色的表現,不只體現在附加價值的增長,投資方面同樣出色。今年第1季大陸整體固定資產投資雖有所回溫,但僅成長4.5%,製造業投資成長則高達9.9%,其中高技術製造業投資增長10.8%,遠高於基建投資6.5%,房地產投資衰退9.5%。。

 歷經疫情衝擊及美國打壓,大陸製造業不但沒被擊垮,反而逐漸走出自己的道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由太陽能電池、電動車及鋰電池組成的新三樣。

 根據大陸海關統計,2023年大陸新三樣出口總值首度突破1兆人民幣,年增率高達30%,對比全年出口衰退4.6%,新三樣表現可說是格外引人側目,難怪美國按上「不公平貿易」罪名打壓。

 只是,美國的如意算盤恐怕不能得逞。因為新三樣出口激增,大陸本身的生產效率與成本優勢固然重要,其他國家基於性價比(CP值)考量,願意對中國製造的物美價廉商品埋單,也是關鍵。換句話說,依循市場法則,如果單純只有供給,卻無實質需求,再強大的生產或製造能力,也只會累積庫存,無助擴張出口。

國際市場需求龐大

 以比亞迪為例,現今可以取代特斯拉成為全球第一大電動車製造商,除了高效垂直整合的供應鏈、低廉生產成本、部分政策補貼等供給面因素外,海外市場的龐大需求,尤其是新興市場如東南亞及拉丁美洲等,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比亞迪產銷報告指出,2023年新能源車銷量首度突破300萬輛,海外市場占1成以上,比2022年成長1倍。另據研調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統計,比亞迪現已是東南亞最暢銷的電動車品牌,2023年市占率超過1/3,今年預估銷量將再翻倍。

 比亞迪例子清楚說明,美國不顧自由貿易精神,只想保護國內產業、扼殺中國製造的作法,注定徒勞無功。因為在高度連動的全球貿易體系下,中國製造代表的不是只有大陸單方面強大的生產能力,還包括海外市場的龐大需求。尤其是在新能源產品部分,全球想要加快實現低碳轉型目標,更是需要中國製造背後強大的供應能力。

 日前在荷蘭舉行的第26屆世界能源大會,沙烏地阿拉伯國家石油公司執行長納賽爾不諱言,全世界太陽能電池領域可以取得快速與長足進展,主要得益於大陸在降低生產成本方面的努力。大陸積極布局新能源產業發展、推動低碳經濟的作法,伴隨著強大生產製造能力,不僅為西方國家實現凈零碳排目標助推一把,也在全球能源轉型道路上發揮重要作用。

 站在全球能源轉型、實現脫碳的角度,中國絕對不是美國口中的麻煩製造者,而是問題解決者。面對美國「不公平貿易」與「產能過剩」等指控,北京可訴諸國際輿論反駁,更重要的還是要以實際行動證明,中國製造可以為全世界低碳轉型做出巨大貢獻。(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