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6・Array

2024-06-16・Array
社評/大陸樂齡宅興起 銀髮經濟新商機

 「00後搬進養老院」成為大陸網路熱門話題,一些養老院招募年輕志工,每月為院內老人提供至少10小時志工服務,便可以超低價格甚至免費入住養老院員工宿舍。這一話題反映出大陸正在為應對老齡化社會進行諸般嘗試,也出現樂齡宅等「銀髮經濟」機遇。

養老服務新模式

 大陸2022年人口開始出現負增長,2023年進入老齡化社會,60歲以上人口占比21.1%,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15.4%。面對低生育率、少子化、老齡化壓力,大陸正在找新出路。

 早在2017年底,杭州就有機構開始嘗試「青銀共居」。近半年,蘇州、麗水和吉林等地的多家養老院,不約而同開始嘗試這種新模式。南京市政府自2019年起推廣「時間銀行」,讓年輕人利用零碎時間為老人提供服務,待年老時可兌換相應時長的養老服務。

 福建的吉祥寺、資國寺吸引過百位有佛教信仰的老人「寺廟養老」。老人在廟裡念經誦佛,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臨終時由寺廟設立「生命關懷助念團」,讓老人體面往生。萬科、保利、首創等多家建商與保險公司合作,在北京、上海、成都建設樂齡住宅。

 東亞地區民眾有在地養老的傳統與偏好。近年來,商業化的樂齡宅逐漸打開市場。「2023高齡友善大調查報告」顯示,過半受訪台灣民眾對「退休後住養生村」抱持肯定態度。台灣已有長庚養生文化村、好好園館青銀共居服務宅、日初不老莊園等眾多穩定運營的樂齡住宅。

 少子老齡化程度更高的日本則在2011年精進《高齡者住宅法》,鼓勵興建「附服務的高齡者住宅」。現在,採取青銀共居方式的綜合性集合住宅社區更逐漸成為日本住宅設計規畫的一種趨勢。相較之下,大陸在樂齡住宅的興建和規畫上起步較晚,尚待進一步開發。

 樂齡住宅目標族群多被定為富有退休族。過去30年的生育政策和民眾生育觀念,讓大陸產生大量「421」家庭(4個長輩,2個年輕人,1個孩子),「421」家庭中的長輩步入老年後,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難以適應需求。此外,當前大陸低齡老人多是知識水準較高、經濟能力較好的一輩,他們對生活品質要求更高,也具有較強消費能力。有大陸學者測算,大陸離退休人員可用於購置住宅的資金到2030年將會突破7.3兆元人民幣。

對外資開放度高

 但是,近10年來大陸樂齡住宅的開發多由建商主導,由於對養老產業的瞭解不足,絕大多數項目把樂齡住宅當成傳統住宅來設計,致使樂齡住宅在大陸一直不溫不火。其實,樂齡住宅的服務產業鏈很長,不僅涉及地產,還包括保險、醫療保健、養生療養、護理服務、老年教育等,需要專業的團隊針對老年人生活特性來設計和營運維護。在這方面,台灣不少有經驗的企業和人才,可以滿足大陸的需求缺口。

 大陸市場認可度較高的樂齡住宅,多由保險公司建設營運,如泰康之家、復星保德信星堡、太平洋太保家園等。隨著大陸老齡化程度加劇,民眾對樂齡住宅的需求會快速增長。粵港澳大灣區是大陸經濟最活躍地區之一,民眾收入水平整體較高。「港人北上」生活消費趨勢明顯,當地政府也鼓勵港澳人士北上養老。目前,大灣區大陸9城中,均有已開發完成的樂齡住宅,還有不少正在計畫或籌建中。

 在政策層面,大陸近10年在養老領域對外資開放度較高。2014年大陸發布《鼓勵外國投資者在華設立營利性養老機構》,鼓勵外資在大陸獨立或合資、合作舉辦營利性養老機構,還可享受優惠政策和稅費減免。在樂齡宅方面,也有境外機構參與大陸樂齡社區的建設與營運。復星保德信星堡就是美國峰堡集團與大陸復星集團合作開發的樂齡住宅,美國養老社區運營機構ABHOW則與養老社區北京泰康之家‧燕園合作運營。

 大陸樂齡住宅正在起步階段,不論是社區的投資建設,還是相關的營運與維護、保險、老人安養都存在巨大需求,這對台灣相關領域的企業和專業人才不失為一份機遇。(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