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19・Array

2024-07-19・Array
社評/媒體關係是外交關係溫度計

 西方媒體日前揭露兩則有關西方國家操作假新聞抗中的報導,一是英國《路透》,稱美軍在疫情期間,透過網路向菲律賓民眾散播科興疫苗無效、「中國即病毒」等假新聞。另一則是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英國情報機關2年前發布「中國間諜」警告,是為轉移公眾對時任首相強森醜聞的注意力。認知作戰無遠弗屆,在台灣一些人眼中,大陸是「加害者」,其實也經常是「受害者」。

西方操作假新聞抗中

 路透社和CNN都是大陸眼中的「反華」媒體,西方媒體關注中國大陸人權、腐敗、環境、政治改革等問題,屢屢挑動北京敏感的神經,路透社、CNN、BBC、法新社、紐約時報等外媒,不僅官方高度警惕,一般民眾也滿懷怨氣。曾經多次發生外媒記者在大陸街頭採訪,被官員甚至民眾阻攔事件,有網民譏諷外媒鏡頭帶有「陰間濾鏡」。

 不可否認,外媒經常被西方國家帶風向,傷害大陸的形象。當年外媒汙衊中國科興疫苗的「抗中認知戰」,如今真相大白,但回顧當年大陸疫苗安全性被西方質疑、「中國間諜」風波在歐美甚囂塵上,仍令人痛心。不過,也應該體認,在西方新聞自由理念下,外媒對大陸的負面報導或評論,未必全然出於「政治操縱」,也有出自媒體工作者「對權力保持懷疑」思維的因素。

 俄烏戰爭、以哈戰爭相繼爆發後,西方主流媒體對美國政府的批評更趨尖銳。紐約時報今年6月刊登Stephen Wertheim撰寫題為〈美國已不是世界老大〉的文章,抨擊華府將全球領導地位與軍事優勢混為一談,讓美國淪為「派系頭目」,隨著中國的崛起,世界上愈來愈多國家對美國持觀望態度。再如,紐約時報另一篇由Damien Cave撰寫的題為〈在「中國的後院」,美國放低姿態加強與盟友合作〉文章中批評,衰落的美國不再像過去那樣高高在上,歐巴馬政府承諾的「重返亞洲」似乎從未實現。

 從這些評論可以理解,當前國際權力格局重組混沌期的背景下,包括西方主流媒體都開始產生「既疑中、又疑美」的複雜心態,如今外媒應非「反中就是親美」或「親美就是反中」的非黑即白二元論者。那麼,如果北京不以懷疑、戒備的心態對待外媒,而以開放、包容的態度「交朋友」,並對外媒「質疑權威」的信念有所體認,不僅可以令西方國家刻意為之的「抗中認知戰」破功,也可以發揮中華文化中崇尚和平、敦親睦鄰、富而好禮的良善思想,透過外媒讓全球民眾增進對大陸的信任感、認同感。

中國應與外媒交朋友

 事實上,與西方記者交朋友本是中共領導人的「看家本領」。中共建政前,美國記者史諾在延安深入採訪「紅色根據地」及各界左翼領袖,與毛澤東、周恩來結下深厚友誼,其報導和著作轟動全球,令西方社會對中共的形象、主張明顯改觀。後來,鄧小平、江澤民先後與美國資深媒體人華萊士坦誠對話,無形中也為大陸改革開放積累了豐厚的國際公信力。

 國際對中國崛起的疑慮和恐懼,自然會反映在媒體報導和評論上,但疑慮並非不能化解。新加坡尤索夫伊薩東南亞研究所今年4月發布的民調顯示,50.5%的東南亞民眾表示東協應與中國結盟而非美國,較去年大幅成長1成,傾向結盟美國者從去年的6成下降至不足5成,首度出現中國好感度高出美國的情形。可以看出,大陸推動和平發展「日久見人心」,並未受到美國政府在印太拉幫結派的影響,大陸可以充滿自信與外媒交往。

 習近平今年3月在會見美國工商界人士時曾脫稿表示,透過交流、合作、交融,實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個道理在北京與外媒交往時應同樣適用。媒體關係是反映外交關係冷暖的溫度計,北京如何與西方主流媒體實現「和而不同」,是對其「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成果的重要檢視。(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