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06・Array

2024-08-06・Array
社評/大陸提振民營經濟 台商新機遇

 民營企業佔大陸企業總量90%以上,前些年大陸經濟「國進民退」,民營經濟相對低迷。北京為提振民營經濟,去年增設民營經濟發展局,統籌協調強化民營經濟相關政策;國務院發改委8月1日宣示制定民營經濟促進法,完善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重大戰略計畫的機制,大陸民營經濟有機會迎來新一輪發展機遇。

三中全會 兩個毫不動搖

 大陸經濟分國營與民營兩個體系,近年國家政策向國營體系傾斜,但民營體系仍然重要。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針對民營體系提出多項改革措施, 將「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與「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並陳。《人民日報》解讀:「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兩個毫不動搖」是長久之策,過去沒有變,以後更不會變。「民營經濟退場論」的疑慮應可消除,更不宜將「堅持公有制為主體」解讀為弱化民營經濟。

 大陸近年連續出台《優化營商環境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修訂《中小企業促進法》、《反壟斷法》,為企業平等參與市場競爭提供法治保障。民營經濟促進法已被列入大陸2024年度立法工作計畫,發改委副主任趙辰昕於國新辦記者會表示,發改委正在與多個部門制定該法,意味著大陸將在法律層面進一步保障民營企業家權益和企業產權,落實民營企業地位平等、公平競爭,將有助提振民營企業家信心。

 其次,民營經濟可參與的領域擴展。三中全會提出「支持有能力的民營企業牽頭承擔國家重大技術攻關任務,向民營企業進一步開放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陸美科技博弈越發激烈當下,大陸關注重大科研技術攻關項目,以往這些項目多由國企承擔建設。此次深化改革,政策鬆綁為民營企業提供了更多新質生產力發展機會,有利於民營企業提高技術創新能力,亦有助促進市場競爭和創新。趙辰昕在記者會上承諾,將完善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重大戰略的機制。未來在能源(如電力、充電樁)、交通(如智慧道路、機場、鐵路)、資訊基礎設施(如雲端服務、數據中心)等領域,民營企業或有更多機會參與。

優勢產業 兩岸強強合作

 大陸宣示將透過市場體系改革,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並強調加快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以破除地方保護、市場分割等障礙。如能落實改革,可為大陸民企發展注入活力,會是台商的機會。大陸市場潛力巨大,仍是企業投資優選之地。據大陸官方數據,今年上半年,兩岸貿易額為1326.81億美元,同比增長7.6%。台灣工業總會上半年對台商調查發現,逾6成受訪者未來3到5年對大陸的投資規模維持不變。

 三中全會後,大陸聚焦發展經濟,台灣優勢產業可在大陸找到更多機會。台商台企在資通訊、半導體、光電等高科技領域具備先進技術和豐富經驗,與大陸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需求相契合,在AI、生物醫藥、綠色低碳等領域亦可與陸企「強強合作」。

 台資目前歸類「特殊內資」,但實際待遇仍有不足之處,融資難等沉痾並未解決。大陸領導人去年在兩岸企業家峰會致辭,提出「兩岸經濟同屬中華民族經濟」、「壯大中華民族經濟」等論述。三中全會亦明確提出「完善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制度和政策,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兩岸政治僵局下,經濟連結更重要,若台商台企在陸發展能夠獲得更便利的條件、找到更廣闊的空間,讓大陸台商產生「自己人」的感受,讓兩岸經貿關係真正成為抵禦台海風浪的壓艙石。

 民進黨作為執政黨,應為企業發展搭橋、助力,而非拆橋、斷路。大陸在出台ECFA有關措施時,使用「中止」而非「終止」,已為相關產業留下了迴旋餘地。自蔡英文時代開始,民進黨政府就企圖擺脫對大陸的經貿依賴,賴清德更加意識形態化,但兩岸關係惡化,對經濟不會有好處。恢復兩岸大交流,維繫兩岸經濟連結,才能壯大中華民族經濟,這需要兩岸中國人的大智慧。(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