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3・Array

2024-09-13・Array
階段性一國兩制 讓台灣有安全感

 北京2019年提出「一國兩制台灣方案」,緊接著香港爆發騷亂,讓蔡英文撿到槍而高票勝選。4年後賴清德失去從兩岸議題獲利的機會,卻趁「三腳督」之勢低票勝選,民進黨史無前例連續三任執政,讓大陸從官方到民間都出現「台獨焦慮症」。在此背景下,大陸網路出現一份廈門大學提出的「接管台灣」建議書,雖然很快就被下架,但顯然「一國一制」的統一不再是對岸學術圈的禁忌。

接管台灣呼聲湧現

 廈大「接管台灣」建議書有無官方背景,顯得撲朔迷離。一方面,依大陸對台工作體制,廈大台灣研究院才是參與對台決策的重鎮,該文發布者是名不見經傳的「規畫研究所」,並不隸屬台研院,加上該文很快下架,可以說明此文應屬自說自話;但這份建議書被美方頂尖智庫CSIS全文翻譯後在官網登出,美方是否嗅到什麼味道?相當不尋常。

 暫且不管「接管台灣」建議書有無官方色彩,至少揭示了兩個現象:第一,北京或已啟動研議「一國一制」接收方案,根據北京涉台論述,一國兩制的前提是兩岸透過協商達成和平統一,一國一制則代表兩岸發生軍事衝突,大陸以強制力量接管台灣,這說明北京研判可能發生「台海有事」事件,需先做好準備;第二,美方智庫對「接管台灣」建議書高度重視,隱含美方對兩岸緊張情勢的嚴重關切,正全面蒐集相關資訊,研判中國大陸的可能作為。

 此乃兩岸關係的巨大警訊,也蘊藏著兩岸對撞的危機。2016年至今,兩岸官方再也沒有產生政治交集、進行政治對話,美中對台海情勢的戰略認知更是漸行漸遠。不少人認為這是民進黨不承認九二共識所導致,雖有一定道理,但高估了諸如九二共識這種政治概念的作用。概念之爭只是兩岸矛盾的表象,否則為何兩會早在1992年就一中問題達成共同認知,卻到16年後的2008年,才真正實現制度化協商?

 同理,台灣從政界到民間對一國兩制的抗拒,並非2019年習近平提「兩制台灣方案」才出現,而是從鄧小平時代就開始。可見,問題的關鍵不在於能否以特定名詞創造「共識」,而是讓雙方,尤其是台灣社會,對兩岸關係發展的中長程架構產生足夠的安全感、信任感與吸引力。否則,陸方的倡議再動聽,若台灣民意不認同,就容易被標籤化、汙名化。反過來,台灣也需理解,一旦大陸對統一失去信心,類似廈大「接管台灣」呼聲自然會湧現出來。

兩岸需要中程協議

 不可否認,今日台灣政治人物、智庫學界、輿論領袖已難有30年前「逐鹿中原」的格局,很難指望台灣內部能再提出具有歷史性、民族性的宏大兩岸論述,但仍有有識之士願意發揮中華民族的善意與智慧,為兩岸和平統一尋找出路。《中國時報》和《旺報》近年來持續探索「兩岸現狀就是一國兩制」的論述,就是為台海永久和平與兩岸和平統一,尋求階段性、可操作、且台灣民意可接受的話語體系。

 簡而言之,一國兩制原是大陸著眼於「統一後」,以北京為中央政府、以台灣為地方特區的制度安排,但不被台灣接受,兩岸距離統一愈來愈遠。不過,只要賦予一國兩制另一個意涵: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政體制均主張兩岸是一個國家的兩個地區;兩岸由各自政府管轄、實行各自制度;國家統一前,雙方尊重一個中國的憲制秩序、不試圖改變彼此制度與生活方式,並承諾逐步降低台海軍事對峙直至消除戰爭風險,兩岸透過融合發展拉近彼此距離,兩岸心靈契合後自然統一。

 1992年李登輝政府曾提出「以一個中國為指向的階段性兩個中國」的主張,但陸方不接受。30多年過去,若大陸能對既有對台論述加以創新,提出「以融合統一為目標的階段性一國兩制」,作為兩岸「中程(和平)協議」的核心內容,推動台海非軍事化、兩岸和平制度化,讓台灣民眾感知一國兩制不可怕、融合統一有好處,由此解開兩岸政治心結。(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