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7・Array

2024-11-07・Array
社評/穿透輿論喧囂了解真實的台灣

 台灣媒體生態每況愈「綠」,黨政媒一體化問題需要嚴肅對待。民進黨執政以來利用執政優勢,企圖藉由媒體建構「同溫層」塑造民眾認知,進一步強化執政優勢現象愈演愈烈。但究竟多少民眾會受媒體影響,進而認同民進黨兩岸路線及政治宣傳,恐怕要穿透熙熙攘攘的輿論喧囂,用真實的數據來說話。

赴陸登錄系統 使用率低

 若以今年1月總統大選為例,支持賴清德、蕭美琴的比例只占4成,說明即便過去8年來,民進黨連續執政並透過各種手段擴大媒體資源,特定媒體一味為政府辯護的做法,並未獲得多數民意認同。再以今年1—7月台灣民眾赴陸港澳達到近256萬人為例,較去年同期成長123萬,幾乎翻倍,更值得重視的是,政府於去年1月正式上線的「國人赴陸港澳動態登錄系統」,民眾使用率不到5%。

 換言之,儘管近一兩年來,特定媒體、名嘴不斷釋放「北京懲獨針對所有台灣人」、「去大陸就可能被抓」、「大陸經濟社會衰退」、「香港已經大陸化」等恐中論調,民進黨政府也興師動眾對陸港澳發出「橙色旅遊警示化」,並發布大量文宣提醒民眾參與兩岸交流的風險,但台灣民眾赴陸港澳意願不降反增。可見,台灣民眾並不盲從政府。

 對照真實數據和民意,大陸在看待兩岸關係、兩岸交流時,可以秉持「三個不必」的思維:第一,不必高估特定媒體影響台灣民眾的能力,多數民眾自有判斷;第二,不必只盯著台灣特定政黨人物或名嘴的偏激性發言,極端主張沒有代表性;第三,不必跟著民進黨政府的言行而行動,反陷入「對等」怪圈。

 由於無法長期在台生活、感受台灣社會真實氛圍,大陸往往透過媒體、學者或特定人士了解、掌握台灣社會脈動。加上兩岸政治體制、意識形態、媒體生態不同,大陸官方與民間總是以自己的邏輯,思考、研判台灣社會的反應,因而產生認知偏差,將台灣政界或媒體刻意「帶風向」的操作視為真實民意,或認為自上而下的宣傳的確能影響大量民眾。

 反過來,台灣對大陸官方政策與民間想法,也有許多誤解。例如,一些大陸民眾「翻牆」發表激烈的反獨促統言論,台灣官方、媒體、學者與民眾始終搞不清楚究竟是大陸民眾自發,還是官方有組織的操作。如果雙方沒有直接、雙向的交流,只透過媒體來間接認識彼此,或透過片面偏頗的中介轉述,就會增加雙方的誤判,導致兩岸官方、民間全面的互疑與對抗心態。

打破兩岸堅冰 民間先行

 不久前兩位持探親簽證來台的大陸民眾,在西門町與獨派旗隊爆發口角,被少數媒體和名嘴誇大炒作,若不了解台灣社會真實狀況,會誤認為陸客在台危機四伏。但事實上,去年9月已開放第三地陸客來台觀光,今年9月以來陸港澳遊客赴金馬觀光也達5萬多人,這些遊客來台觀光時並未出現任何政治糾紛或衝突,說明被媒體放大的僅是零星個案,台灣絕大多數民眾都歡迎陸客、樂見兩岸交流。

 兩岸關係愈艱難愈需要大開大闔的自信交流,包括媒體(尤其網路新媒體與網紅)在內,兩岸各類專業人士、智庫之間的交流,兩岸協議架構下的專業、技術交流都應及時、全面恢復,並努力實現雙向互訪。日前兩岸四所外語大學校長重聚台北,成功舉辦「第十九屆兩岸外語教學研討會」,為兩岸教育界雙向交流開了個好頭。而賴政府上任後,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高層基本獲續任,期待成為兩岸智庫恢復健康交流的契機。

 疫情3年期間,兩岸關係緊張,一些民眾受到媒體訊息或極端個案影響,兩岸交流仍未恢復到疫情前的611萬人次規模。大陸對台謀求共識的對象是人民,既然如此,就讓「民間先行、專業先行」逐步打破兩岸關係的政治堅冰吧!(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