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21・旺報-專家觀點

2019-06-21・旺報-專家觀點
打擊媚外整改洋名 文化自信倒退?

陸多地建物禁用外國地名 引發熱議

究竟是純為全面打擊「崇洋媚外」,或是中美貿易戰開打以來,與西方關係略顯「不友好」,由此導正「盲從西方價值觀」的社會風氣,藉機動員民眾「同仇敵愾」?無論如何,大陸各地整治「洋地名」的風波越演越烈,連日來已引發輿論界「文化自信」的相關熱議,以及影響民眾日常生活層面的諸多討論。

最早登上新聞的西安市,7月起將施行《建築物命名管理辦法》。西安市轄下的未央區,共有19處地名需清理整治,包括「塞納公館」、「紫薇苑歐洲世家」及「英皇之都」社區等被點名為「崇洋媚外」;海南也出手了,維也納酒店集團旗下的海南15家酒店,被列為「崇洋媚外」,原因為「使用外國地名(奧地利首都)」。

打擊崇洋媚外,海南省民政廳發布關於需清理整治不合規範地名清單。(取自海南日報)
打擊崇洋媚外,海南省民政廳發布關於需清理整治不合規範地名清單。(取自海南日報)

鎖定「大、洋、怪、重」

這波打擊「洋名」自去年12月發動,大陸民政部、公安部與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等六部門印發的《關於進一步清理整治不規範地名的通知》,要求各地在今年3月前需完成「摸底排查」,確定擬清理整治的不規範地名清單;並強調這些「大、洋、怪、重」等不規範地名,「割斷地名文脈,損害民族文化」。

廣東、山西、浙江、四川、福建等地也展開類似行動,隨即在媒體、網路上引發熱議,認為政府管到小區命名,不無「濫用權力」之嫌,要求已合法註冊的商標改名,更是違背法律精神。有網友即戲言:「阿里巴巴也改個名吧,這不是崇拜阿拉伯文化嗎。當然,最大輸家是Angelababy!」

貿戰緊繃時機敏感

說起大量修改被視為「西方化」的路名與地名,首推中共建政前後,例如上海的貝當路被改成衡山路,霞飛路改稱淮海中路,愛多亞路則變成延安東路。學者專家認為,大陸改革開放後,體認到與西方世界間的落差,「推崇西方」為一種自然反應;若如昔日般重新以「崇洋媚外」為行政手段的名義,則是「一種倒退」。
「出現這些情況又不是一天兩天了,現在突然打擊,是因為和西方關係不友好情況下,意識形態的進一步收緊。」大陸社會學者郭於華向BBC中文網表示。
微信公眾號「俠客島」也發表《社區因「崇洋媚外」改名,好經不要被念歪了》一文,認為大陸過去因經濟方面不自信導致文化也不自信,隨著經濟崛起後,消費者心理、文化本位需求均往上提升。過去社區取洋名,固然是不自信的表現;如今政府主導改名,「說順勢而為,倒更貼切,但覺得這其中多少也隱含了一種不自信」。(記者/賴廷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