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經波折的懸疑古裝劇《長安十二時辰》終於在6月底上線,劇中的服裝、化妝和道具立刻成為大陸社群平台熱議話題。歷史專家針對討論熱度最高的芙蓉冠、咬唇妝、高髮髻、叉手禮等話題進行解讀,發現唐代人真的很潮。
專家表示,早在戰國時期,中國的女性就開始撲粉了,原料有米粉、鉛粉、珍珠粉、石粉等。天寶年間雖是唐朝由盛轉衰的開始,但數代累積的國力不容小覷,反映在日常生活中,女性妝容也較為多樣,如以鉛粉為主的白妝、以胭脂為主的紅妝,以及桃花妝、飛霞妝、酒暈妝、啼妝、淚妝等。
宮女描眉有模本
舉例來說,表現出梨花帶雨般柔弱得引人憐愛的啼妝、淚妝,據說是楊貴妃姊姊虢國夫人發明的,「先在兩頰塗上素粉,再以油膏薄拭目下,不施胭脂而作淚妝」。由於簡單容易上手,當時的宮女們紛紛學習,一度風靡於皇室貴族間。其後更搭配髮型、唇色、眉式,形成妝容寡淡、用色壓抑,整體呈「含悲啼」的效果,唐代「詩仙」白居易曾在〈時世妝〉中形容「妝成盡似含悲啼」。
的確,唐代女性對於整體妝容相當重視,光是眉形就有十多種;相傳唐玄宗幸蜀時,曾令畫工作《十眉圖》,以此作為宮女們描眉的模本。在已出土的唐墓壁畫及石刻中,蛾眉、柳葉眉、分梢眉、卻月眉、出繭眉、桂葉眉等最為常見;出繭眉形如春蠶出繭,粗短平直,多見於甬道東、西壁及石槨線刻中的仕女圖;墓室壁畫中的仕女則以眉形如桂樹葉片的桂葉眉居多。
假髮髻亦成流行
當時女性的髮式更是多變,光有名字的就有200多種。其中,梳在頭頂的高髻流行於盛唐;但高髻需要較多髮量才梳得起來,因而衍生出假髮髻,稱為「義髻」,據說,楊貴妃就有配戴的愛好。
有趣的是唐代飾品樣式繁多,但是在《長安十二時辰》劇中的女性角色沒載耳環,唐代畫像及出土文物中,也很少看到耳環。專家表示,《中國歷代婦女妝飾》一書顯示,冶金技術產生後,耳環才出現,最初大多由青銅製成,因此,唐代女子不流行穿耳洞,也不戴耳環。
唐代男子也愛美 服制樣式很講究
懸疑網劇《唐安十二時辰》主角們的髮妝、戲服及動作,極為考究,真實反映盛唐時期皇室貴族與平民百姓的生活細節,也顯示唐代不僅女子的妝容、服飾極為華麗,唐代男子也很愛美。
易烊千璽飾演的天才少年李必,頭頂的髮髻以縱向(由後往前)佩戴簪子,看起來頗為溫文孺雅,但與一般古裝劇裡的男性由左而右、橫向佩戴簪子的方向不同,引發爭議。專家表示,這種配戴方式稱為子午簪,是道教的特色,主要是因李必的原型是唐代的四朝元老、曾官至宰相的李泌,他一生崇尚道教,所以在劇中,李必一出場就身穿道服,手拿拂塵,頭戴蓮冠,配載子午簪。
唐朝的道教已經形成較為完善的服飾制度。修道者的服飾分為7種等級,按照入道年限和學道深淺而有不同規格的衣服、冠巾和靴履,使用的面料顏色、質地也不一樣,修道等級越高,服飾越顯複雜和華麗。此外,電視劇中的男性角色見面時,會使用叉手禮「左手緊把右手拇指,左手小指向右手腕,右手四指皆直,以左手大指向上」。專家表示,這是一種特別恭敬的禮節,漢末魏晉多次見於史冊。晚唐趙逸公墓(建於唐文宗大和三年、西元829年,2000年在河南安陽被發現)的壁畫,以及《韓熙載夜宴圖》和《女孝經圖》等,也有叉手禮的圖形描述。
(記者/廖慧娟)
小靈通 《長安十二時辰》
由曹盾執導,雷佳音、易烊千璽、周一圍、徐璐、與電影《血鑽石》、《玩命關頭7》非裔男星吉蒙‧韓蘇等人主演。該劇改編自馬伯庸的同名小說,描述唐玄宗天寶三年(西元744年)的上元節前夕,負責長安城治安的靖安司發現混入城內的可疑人員。主管偵緝逮捕的張小敬(雷佳音飾)雖因違法待斬,卻其因聰明強悍,對事發地點人事與地理的熟悉,臨危受命,與靖安司主腦李必(易烊千璽飾)要在12個時辰內拯救長安的故事。該劇於2019年6月27日在優酷播出。(廖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