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剛過的「雙十一」購物節,大陸消費者與往年一樣,顯示出極為驚人的購買力,在天貓購物平台直播現場,只用了1分36秒成交額超過100億元人民幣,不少網友一邊調侃自己「敗家」,一邊還是克制不了自己的購物慾。其實,在古代也有類似「雙十一」的購物節,不過古代既沒有電商,也沒有現在隨處可見的超市和大賣場,當時比較流行的「集市」,尤其是廟會、逢年過節,集市上人來人往、成交量很可觀,所以有一種說法認為,這就是古代人的「購物節」。
古時的「集市」,就是在一些特別的日子,人們聚集到一個固定場所、進行商品交易的市場,一般學者認為,集市大約起源於殷、周時期,據《易·繫辭》記載:「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可略想像3千年前古代人購物的景象。
唐設「市令官」管理市場
相較於現代,古代經濟不夠發達,交通也不便利,所以民眾往往到集市時會把想買的東西一次買全,尤其逢年過節,集市上人來人往、成交量非常可觀,被稱為「古代人的購物節」。
到了唐代,由於社會經濟發展得比較好,集市在規模、管理等方面都有了一定之規,例如,集市設有「市令官」,負責管理市場交易,在午時擊鼓三百下,商人才能入市,散市也有固定時間。
集市的影響久遠,到現在大陸一些地方還有「趕集」等說法,都是由古代「集市」衍生而來的,描繪北宋京城汴梁的名作《清明上河圖》,對集市的熱鬧情景,也有所描繪。
臘月集專售年貨
古代商販會利用一年中的重要節日,集中販賣貨物,種類比平時更豐富、齊全,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描述自己在集市上所見,在春節,華人最重要的節日,為了熱鬧過年,人們會提前很久置辦年貨,集市上充滿新衣服、鞋襪、米麵、鞭炮等,而這種專為出售年貨而舉辦的集市,古時稱「臘月集」。
至於清明節和寒食節,古人要去郊外踏青,還要祭祖、追思先輩,集市上會有很多相關用品,宋代的孟元老著作的《東京夢華錄》中記載:「先數日,市井賣冥器靴鞋、襆頭帽子,潘樓并州東西瓦子亦如七夕」,描述清明、寒食節集市場面相當熱鬧,完全不輸現代人。
最早廣告 劉家功夫針鋪
想推銷貨物,免不了要打廣告,不過古代商家促銷不像現在有這麼多花樣,基本就是敲鑼打鼓、高聲叫賣,但在印刷術逐漸普及後,宋代商家的廣告就更多元化了,「濟南劉家功夫針鋪」的印刷廣告是最早出現的廣告商標,中間印著針舖的標誌「白兔搗藥圖」,下方寫著「收買上等鋼條,造功夫細針,不誤宅院使用,客轉為販,別有加饒,請記白」,表示如果有客商大量購買,會在價格上給予優惠。
「濟南劉家功夫針鋪」廣告銅版長12.4公分、寬13.2公分,中間是白兔搗藥的圖案,左右側標註「認門前白兔兒為記」,提醒民眾不要購買到「冒牌貨」,下方寫著「收買上等鋼條,造功夫細針,不誤宅院使用,轉賣興販,別有加饒,請記白」表示大量購買,價格更加優惠。
而根據當時社會背景,針的使用者大多為女性,但當時的女性不識字居多,圖形比文字更方便傳達給顧客。此外,專家推論,白兔搗藥用的「杵」可能也有呼應李白的詩詞「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典故,傳達秉承匠心的精神。
在古代人們就懂得「薄利多銷」,降價銷售等銷售方式。《史記·貨殖列傳》記載,秦漢商人早已意識到「貪賈三之,廉賈五之」,意為貪圖厚利的只能賺30%,倒不如在價格上給出優惠,多賣點貨物,反而可以賺50%。
古代銷售平台不如現代多,但商家為了促銷,也是使出渾身解數,集市、廟會的「購物節」場景可能比現今在網上購物的現代人熱鬧許多。(記者/林至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