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到,吃水餃」,22日適逢冬至,大陸北方的冬至風俗為吃水餃,至於南方與台灣則多半吃湯圓。所謂約定俗成,山東滕州等地流行冬至當天喝羊肉湯,蘇州有飲用「冬釀酒」的習俗;台灣的彰化市近年來則是吹起「麻糬代湯圓」之風,取其方便,符合現代人的生活步調與需求。
冬至為二十四節氣之一,與夏至相對。古代對冬至相當的重視,「冬至大如年、大過年」,《漢書》記載:「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魏晉時期冬至又名「亞歲」,明、清兩代的「冬至郊天」,皇帝均於當天舉行祭天大典。
劉邦帶喝湯風潮
放眼大江南北,諸如餛飩、水餃、湯圓、赤豆粥、黍米糕等,均被各地視為冬至節慶食品。大陸北方的諺語「冬至餃子夏至麵」,其實早在南宋時期,臨安(浙江省今杭州市)百姓冬至時吃餛飩,最初是為祭祀祖先,之後逐漸盛行開來,民間遂有「冬至餛飩夏至麵」之說。南宋陳元靚的《歲時廣記》一書即曾寫道:「京師人家,冬至多食餛飩。」
「吃了湯圓大一歲」的說法,盛行在大陸江南、台灣。清代書籍記載,江南人用糯米粉為麵團,糖、肉、蘋果、豆沙、蘿蔔絲等內餡;冬至時吃的湯圓又稱「冬至團」,可用來祭祖,亦可餽贈親友。「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冬至吃湯圓具有「團圓」、「圓滿」的節慶意涵。
大陸北方的許多地區,在冬至有吃狗肉、羊肉的習俗。據聞漢高祖劉邦在冬至當天,吃到樊噲所煮的羊肉,味道尤為鮮美,從此民間形成「冬至吃羊肉」的習俗。由天氣來看,冬至過後,進入一年當中最冷的階段,中醫認為羊肉、狗肉均有壯陽補體的功效,迄今兩岸民間仍有「冬至進補」的習俗。山東滕州等地,即流行冬至當天喝羊肉湯驅寒。
此外,江南水鄉盛行於冬至當晚,全家團聚分享赤豆糯米飯,祈求防災祛病;蘇州則有「冬釀酒」習俗,飲用加入桂花釀造的米酒。
有趣的是,台灣的傳統習俗為冬至煮湯圓,祭拜祖先、地基主,但因現代人生活繁忙,彰化民眾改買麻糬代替湯圓,同樣以糯米包有花生、芝麻等內餡,卻能省去下鍋烹煮的過程。隨著風氣漸盛,彰化市各家名店近日均排起長長人龍。
贈刺繡鞋 保孩童健康
冬至除節慶食品外,尚有贈送童鞋、唱數九歌、畫消寒圖等民間習俗。為祝福小朋友健康成長,昔日冬至以手工刺繡的童鞋相贈,男孩的鞋上繡猛獸、繡花鳥的則給女孩。
中國民間傳統自冬至起「數九」,每九天為一個「九」,數到九九八十一天,稱為「冬九九」。民間廣為流傳的冬至《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邊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貼繪《九九消寒圖》,也是冬至的習俗之一。自冬至當天算起,九天為一單元,連數九個九天、九九八十一天,即為冬天過去之時。《九九消寒圖》形式各異,《畫銅錢消寒圖》共八十一錢,每天塗一錢,上塗陰下塗晴,左風右雨雪當中;《梅花消寒圖》則是九朵素梅、各有九瓣,每天染一瓣,染完八十一辦後,「九九盡春天臨」。
小靈通 九九消寒圖
有關「數九」習俗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西元550年南北朝時期的《荊楚歲時記》一書,「九九歌」的流傳由來已久,明代時於仕紳階層廣為流傳。《九九消寒圖》自冬至當天起算,九天為一單元,連數九個九天,九九共八十一天。《九九消寒圖》主要有文字、圓圈、梅花三種圖式。(賴廷恆)
(記者/王曉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