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總理李克強在今年的《工作報告》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促使各類工匠紀錄片暴紅,尤其「五一」勞動節前後,工匠紀錄片更成為電視台及網路影音平台播出及宣傳重點。
在這波工匠紀錄片熱潮中,有的探尋民間百年「守藝人」的工匠品格,例如福建百集紀錄片《絲路百工》第一季首映,但更多的是記錄現代的「工匠精神」。
高鐵歸功工匠精神
包括就讀英國牛津大學的女導演Charlotte Haley拍攝的《大國工匠Animus Artificis》、成都市總工會和知了青年推出的網路紀錄片《了不起的成都工匠》、描述首屆獲得「北京大工匠」榮銜的10位基層工匠的人文紀錄片《北京大工匠》等,都成為焦點。
英國女學生Charlotte因為她對時速可達350公里的大陸高鐵十分好奇,因此參加大陸「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畫」時,特別到長春的中車長客股份有限公司取景,隨著被譽為「工人院士」、「高鐵焊接大師」的焊接工人李萬君工作多日,看著李萬君穿著厚重工作服、戴著焊帽,用焊槍以攝氏2300度的烈焰,在鋼鐵上焊出一道道精美的焊縫,以及無私把焊接技藝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其他人的行為,聽著李萬君克服眾多焊接難關,確保高速車轉向架實現「貼地飛行」故事後,Charlotte終於明白大陸高鐵的成功,就是因為有李萬君等基層工人的「工匠精神」支撐。
海上絲路百種工藝
由福建省圖書館與福建海峽衛視聯合製作的民間工藝紀錄片《絲路百工》第1季,日前在「海上絲路」起點的福州舉行首映會。百集紀錄片將記錄傳承與陸上、海上絲綢之路相關的100種工藝。
首季介紹的民間工匠技藝,包括充滿地域建築裝飾色彩的「漳州詔安剪瓷雕」、戲台上可溯源至2000多年前漢朝頂尖藝術的「泉州江家走木偶頭」、為地方戲曲配樂的「殼仔弦」、可判定方位「福鼎羅盤」是古代的GPS,以及連續2年到台灣表演,在南投造成轟動的「福安火籠」等。
製作單位表示,希望透過工藝品的產生過程,帶領觀眾了解絲路文化發展中的民間社會及歷史,致敬民間「守藝人」的匠心精神。
網路播出、明星拜師
大陸近期「匠人」主題紀錄片,大多是在網路影音平台播出,吸引眾多年輕網友觀看,加上明星投入工匠紀錄片拍攝及宣傳,意外在年輕族群中掀起「匠人熱」話題;而多部匠人紀錄片進一步結合更多資源,在幕後盡力幫助傳統技藝「活」起來。
這波「匠人」紀錄片熱潮,不少作品出自素人之手,且題材無所不包,例如描述景德鎮瓷器製作人的《手造中國》、以中醫藥傳承人為主角的《本草中國》、從北到南尋找199名手藝人的《尋找手藝》、李亞鵬、李泉、柯藍、孫楠等人放下明星光環,向「非遺」傳人拜師學藝的《百心百匠》等。
業者表示,匠人紀錄片的主力觀眾鎖定活躍在網路上的年輕人,大多以影音平台為主要播放管道,尤以B站(嗶哩嗶哩彈幕網)為大宗;優酷網站獨播、探尋亞洲各地手工藝人的《了不起的匠人》創播放量破億,反向輸出電視台。
由於傳統技藝大多面臨產品賣不出去,匠人難以維生,導致越來越少人願意傳承;製作團隊看到這些問題,已嘗試聯合更多資源,例如李亞鵬就帶著自己的「書院中國」傳承人資助專案進入節目,為西安造紙匠人提供資金,讓技藝傳承人能夠一生安心於他的技藝。
讓年輕人關注工匠
此外,匠人紀錄片播放時,常會激起觀眾的購買欲,所以《了不起的匠人》播出頁面就有片中介紹的手藝產品購買網址;《百心百匠》則與設計師合作,把夏布等傳統工藝融入時尚產業。業界人士認為,匠人紀錄片正在把匠人精神和傳統技藝結合,打造出一種更吸引年輕人的生活方式。
(記者/廖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