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25・旺報-綜合報導

2018-06-25・旺報-綜合報導
擁抱中國夢?外國人只能擦身而過

不勞而獲的地位與特權已不在 新中國遙不可及

上海變化飛速,從吃香到優勢不再,待上幾年的外國人感受深刻。《金融時報》上海分社現任社長吳佳柏(Gabriel Wildau)2005年到大陸,當年的他懷抱「海外夢」(expat dream),他形容,2007年在上海的外國人,有兩年西方工作經驗等於在大陸幹五年,五年等於十年,受到寬容、極度吃香,但這樣「不勞而獲的地位與特權」已經不在,新的中國對外國人益發遙不可及,有流利雙語能力的「海歸」成了新寵,愈來愈不受外國人的野心與欲望影響。

2005年到上海的吳佳柏說,先前,自己只是因為在美國布朗大學學了兩年中文,工作經驗僅是參加過政治競選,但在大陸,因為是個「會說中文的外國人」,稀少、吃香,有著白皮膚的異國情調,所以能在大陸能找到母國都不會考慮他的工作。加上當地人工便宜,隨便一個外國人都請得起「阿姨」打掃家務,「阿姨」每周到他家三次,除了短暫返國的時候,他住在大陸的十幾年,幾乎沒洗過碗。

在大陸職場的外國人已經愈來愈不吃香了。圖為一位英國人(右)在武漢光谷生物城的辦公室內工作。(新華社資料照片)
在大陸職場的外國人已經愈來愈不吃香了。圖為一位英國人(右)在武漢光谷生物城的辦公室內工作。(新華社資料照片)

十幾年前多所寬待

外籍人士在大陸飽受寬容。吳佳柏形容,不管是英語教師還是跨國公司高管,都像「生活在規範與社會要求之外」。他稱,在上海的外國人自由地打破行為限制:在酒吧桌上跳舞、騎摩托車在十字路口橫衝直撞,衣衫不整地進出五星級飯店借廁所,他那時發現,中國人對外國人很開放、包容且充滿好奇,並非媒體報導的如此壓抑。

不過,時代變了,大陸的經濟愈來愈多是靠內需驅動,而不只是出口商品到外國,外國人曾經享受的特權不再,「我看到了一波又一波的大學畢業生來到北京和上海,他們都面臨日益激烈的競爭」,吳佳柏說,那些真正擁有流利雙語能力的海外中國留學生,現在更受歡迎。

白皮膚已經不吃香

吳佳柏指出,以前,外國公司需要能夠與總部有效溝通的外國員工,但現在正在本土化;以前,他和其他來大陸的外國人一樣,可以先靠教英文「度時機」,過渡到更有前途的職業,但現在這種方式變得更加困難,「對上海人來講,白皮膚不再給他們留下深刻印象,部分原因是,我們不再被認為比他們富有」。

吳佳柏認為,一個「新的中國」已經出現,它愈來愈遙不可及,高樓大廈裡,大陸的銀行為本土企業安排融資,讓它們在跟西方企業競爭高端技術領域時,以確保優勢地位。他們不再理會外國人抱怨他們秉行保護主義,「我那時才明白,中國夢從來不是關於我們的,我們只是路過」。

(記者/潘維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