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02・旺報-綜合報導

2019-09-02・旺報-綜合報導
女孩傳承鐵板浮雕 柔化硬藝術

31歲郭墨涵鑽進持錘執鏨創作中 找到精神歸宿

「人們普遍覺得女孩不適合鐵板浮雕,但從事這項藝術以來,我仿佛找到了自己的精神歸宿。」31歲的郭墨涵是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郭氏鐵板浮雕藝術」市級傳承人,也是聯合國教科文民間藝術國際組織「民間工藝美術大師」郭海博的女兒。自2012年以來,這位「80後」女傳承人正式開始鐵板浮雕創作,賦予這門「硬藝術」別樣的魅力。

走進位於石家莊河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的鐵板浮雕工作室,長髮披肩、面龐清秀的郭墨涵圍著厚厚的圍裙,只見她右手持錘,左手執鏨,在鐵板上上下翻飛,叮噹作響。工作室牆壁上,微笑的女孩、頑皮的男童,還有老屋、古井、瘦馬,一幅幅浮雕作品讓原本冰冷的鐵板透露出藝術的溫暖底色。

在工作室裡,父親郭海博幫助女兒郭墨涵進行鐵板浮雕創作。(新華社)
在工作室裡,父親郭海博幫助女兒郭墨涵進行鐵板浮雕創作。(新華社)
郭墨涵日復一日敲敲打打,在生冷的鐵板上進行手工鍛錘、拋磨、燒色。(中新社)
郭墨涵日復一日敲敲打打,在生冷的鐵板上進行手工鍛錘、拋磨、燒色。(中新社)
郭墨涵鐵板浮雕技藝已愈發成熟。(新華社)
郭墨涵鐵板浮雕技藝已愈發成熟。(新華社)
郭墨涵對鐵板浮雕進行燒色。(新華社)
郭墨涵對鐵板浮雕進行燒色。(新華社)

每天揮錘 身體受傷

「父輩用三十多年的探索開創了鐵板浮雕,這門藝術凝聚了他很多心血。」郭墨涵說,正因見證了父親的不易,大學畢業後她沒有留在大城市,而是選擇回家傳承父親的事業,然而,傳承並不是一句話就能做到的。「每天都要揮錘上萬次,一站就是一整天,胳膊常常又酸又痛。」回憶初學鐵板浮雕錘鍛技藝時的場景,郭墨涵感慨:「這對女孩來說,確實不是一份好差事」。

與鐵板浮雕打交道的時間越長,郭墨涵越覺得這是一門真實的藝術,不能有半點差錯。在創作中,她常常要敲打鏨刻幾個星期或幾個月,但很可能因為一錘子不注意而前功盡棄。常年埋首在鐵板浮雕創作中,噪音對耳朵是一種折磨,而長期揮錘敲打和鐵板的震動還對骨骼造成傷害,但她依舊樂此不疲。「鑽進了這門藝術,這些艱辛都不算什麼」。

敞開大門 收洋學徒

現在,在父親郭海博眼裡,郭墨涵已形成了年輕人自由隨心的創作風格,這讓她很高興。同時,她的作品獲得越來越多的認可,多次入選國家級、省級美術展覽,甚至走出國門,她本人也獲得了「河北省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在深入探索鐵板浮雕創作的同時,郭墨涵和父親也思考著如何增強這項非遺的生命力,將之發揚光大。他們思考的結果,就是「自洩天機,授人以漁」──讓更多人接觸和學習鐵板浮雕。

為此,郭墨涵和父親已把工作室搬到了大學裡。「大門敞開,隨時歡迎學生和市民進來參觀學習」。郭墨涵還在學校裡任教,將鐵板浮雕藝術搬到了課堂上,吸引了眾多大學生以及國外留學生的關注和喜愛,還有幾位留學生成為了鐵板浮雕的「洋學徒」。

編寫教程 編輯圖書

現在,郭墨涵正在計畫編寫正式的大學教程,以便更好地教授鐵板浮雕技藝,同時幫助父親編輯出版一部圖書,將郭氏鐵板浮雕技法進行系統的總結……所有這些努力,都是為了讓鐵板浮雕的學習者少走些彎路。

「我和父親現在做的屬於前人栽樹,希望能有越來越多的人參與進來」。談到未來,郭墨涵說,非遺傳承發展這條路還很長,她將會一直探索下去。(記者/李鋅銅)

小靈通  鐵板浮雕
是一種特色傳統雕刻工藝品,利用鐵板的特性和原色,在一毫米(0.1公分)厚的板材上敲打出凹凸不平的浮雕效果,經過拋磨、燒色等手段處理,使作品產生黑白相間或兼有色彩點綴的素描般的視覺效果。鐵板的金屬質感、尤其是雕塑語言所表達的獨有的特殊肌理,是其他任何材質都無法比擬的。它是中國民間傳統工藝中的金屬雕刻藝術與西方繪畫、雕刻藝術融會貫通、提煉結合後一種新的雕刻藝術流派。(記者/李鋅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