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05・旺報-綜合報導

2019-04-05・旺報-綜合報導
守護國寶半世紀 莊嚴憾三希分家

因護送文物遷台 與其師馬衡決裂

北京紫禁城內的皇室文物,是華人文明的至寶,歷經戰亂,最後分別落腳在兩岸「故宮」,一路從故宮前身「清室善後委員會」到故宮遷台後在台中北溝、台北外雙溪落腳,前台北故宮副院長莊嚴守護故宮國寶長達半世紀。在他辭世近40年後,其子莊靈指出:「對於這些文物,父親一生仍有二大遺憾。」

莊靈指出,父親心心念念期望乾隆皇帝「三希堂」的「三希」即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珣《伯遠帖》和王獻之《中秋帖》能夠聚首,他在整理父親的日記時得知,隨著抗戰故宮文物將南遷前夕,當時知名的藏家,也是故宮博物院顧問的郭葆昌,曾宴請時任故宮博物古物館副館長的馬衡、科長徐森玉、科員莊嚴,席間便將已流入民間多時的《中秋》和《伯遠》兩帖取出展示。

莊靈憶父親莊嚴(照片居中者)半世紀守護故宮文物,淡泊中結交翰墨至友。(國父紀念館提供)
莊靈憶父親莊嚴(照片居中者)半世紀守護故宮文物,淡泊中結交翰墨至友。(國父紀念館提供)

台無力買下 二希歸陸

「父親記得那時吃的火鍋還挺講究,還有分格的。」更令莊嚴震驚的自是得見「二希」,當下郭葆昌在來客及兒子郭昭俊的面前表示,自己百年後將把此二帖無條件捐給故宮,讓三希再聚一堂。然而中共建政後,郭昭俊將二帖帶出,「家道中落的郭昭俊曾來到台灣,希望國民政府給一點酬庸,但當時政府沒錢」,郭昭俊將二帖押給香港的英國銀行,開價需50萬港幣贖回,莊嚴眼睜睜看著時任國務院總理的周恩來令下,二帖被大陸買回,三希從此未能團圓。

莊嚴曾在馬衡主持的考古研究室以及故宮博物院古物館工作,視馬衡為師,抗戰爆發後莊嚴一路守護大批文物四處遷徙,1948年他奉命護送存於南京分院的文物遷台,但當時人在北平的馬衡極力反對,還曾致函莊嚴,聲稱若是護送文物來台將不惜斷絕20多年的師生之情。莊靈指自己在舉家來台後一直陪伴雙親終老卻未聽父親談過此事,應是父親當年一處內心隱痛。

北平文物 一箱也未運出

「馬衡不願文物遷台的難言之隱,他的小兒子馬彥祥已是中共地下黨員,當時我們私下也都清楚。」莊靈說,馬衡當年稱病便回到北京故宮本院,國共內戰愈演愈烈,國民政府電令北京再選件送南京分院,但馬衡指示:「不要急,要包好,要注意安全……」如此「暗示」之下進度甚緩,而後在中共進城時,馬衡更是全面封院,使當時在北平故宮的文物,一箱也未運出。

當年國寶裝箱準備遷移的歷史照。(取自新浪微博@西冷印社)
當年國寶裝箱準備遷移的歷史照。(取自新浪微博@西冷印社)

當時在故宮南京分院的文物計1萬6000箱左右,莊靈指出,父親只帶了80箱來台,但幸而當時他被選任負責文物赴倫敦展出,其中皆是精品,這些文物回國後他又加選了如《祭姪文稿》、《快雪時晴帖》、《谿山行旅圖》等,成為今日台北故宮的鎮館之寶,然而莊靈知道,「父親當初帶著文物離開,希望最終文物能夠全部再齊聚的心願,也是無法達成了,也成為他的心中遺憾。」

馬衡奔港搶文物 二希終留陸

馬衡在大陸被視為文物守護人。(取自新浪微博@西冷印社)
馬衡在大陸被視為文物守護人。(取自新浪微博@西冷印社)

相對於台灣視莊嚴為國寶守護者,大陸則視前北京故宮院長馬衡為文物守護人,並幾度出版了《馬衡日記》,現任北京故宮院長單霽翔便在新版序中指出,日記較之避諱曲筆的史畫更接近於歷史的現場,由其日記始自1948年終於1955年的這一時期,更可看出新舊交替尤其清宮舊藏回院的經過。

《馬衡日記》中詳細記載了大陸在1951年10月至11月間,為收購《伯遠帖》與《中秋帖》奔走的情狀,補足檔案文獻所未見。他於當年10月25日的日記中指出,藏有二帖的郭葆昌,其子郭昭俊攜帖押在香港,「本年11月底即將押絕,郭無力贖取,擬請公家取贖」。

馬衡等人受命交涉,將兩帖贖回,其間由於不便由政府出面,便請民間年間上海大收藏家、銀行家胡惠春出面,他當時與香港學者陳君葆、大陸文化部部長沈雁冰、文化部文物局局長鄭振鐸等人,在香港秘密組織了國寶收購小組,由官方出資,大量購買戰亂散失於香港的文物,最知名的有《四部叢書》、《呂氏春秋》等罕本古籍。

北京故宮博物院一隅。(CFP)
北京故宮博物院一隅。(CFP)

馬衡在日記中指出至當年11月20日,已在港與郭妻晤談,押款本息共計45萬8千餘元;11月23日,談妥另付給郭昭俊3萬港元,國務院為此事共批准50萬港元;至11月26日,「二希」已在中國銀行庫中,至此任務已告完成。

(記者/李怡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