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01・旺報-綜合報導

2019-11-01・旺報-綜合報導
降價提質 陸影視業進重塑期

限酬令後建立新片酬體系 提高作品CP值

從去年的追稅、限酬令、禁炒星到影音平台及製作公司業者共同發布2次行業倡議,大陸影視產業經過1年多的政策洗禮,已逐漸度過稅務風暴之後的混亂期和觀望期,開始進入重塑期,建立新的片酬體系,製作方及平台強勢拿回話語權,演員及主創團隊被迫「降價提質」,拍攝的作品性價比明顯提高。

部分製片人、導演和經紀人表示,雖然仍有單一演員片酬超過5000萬元(人民幣,下同),約新台幣2.19億元的現象存在,甚至偶有「某部戲的某位演員拿了7、8000萬元片酬」的傳言,但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沒有人或劇組敢違反大陸官方明訂的「總片酬不超過製作總成本40%」紅線。

《世界欠我一個初戀》劇照。(取自新浪微博@電視劇世界欠我一個初戀)
《世界欠我一個初戀》劇照。(取自新浪微博@電視劇世界欠我一個初戀)

身價降3至5成

有的劇組為了省錢,樂於在二線演員名單中,挑性價比高的藝人合作,節省更多成本,尤其是拍網劇的製作公司或團隊。

業者透露,大陸官方頒布嚴格限酬令後,不少演員把價碼降了30%至50%,一線大咖身價略降或甚至不降,但把片酬分為現金與投資兩部分,符合規定的現金數額是片酬,多出來的部分投入預算,成為該劇的「股東」,等作品賣了版權、各種周邊衍生品後,再以分紅抵銷。

當然,版權等盈利越多,分紅也就越高,最後可能獲得比原本的身價更高的酬勞;即使分紅不如原本的片酬多也無妨,至少對外保住身價水準,對內可能獲得比官訂版本更高的酬勞。

知情人士透露,真正降價較多的是那些自以為一線A咖,但實際上是二線的演員的虛高片酬,尤以流量明星居多。也有人直指演員的片酬5000萬元不是重點,而是要看每齣戲的拍攝預算有多少,預算多等於演員總片酬多,當然演員能獲得的酬勞也增加。

大陸10月網劇榜

1大咖配1新人

影視寒冬帶來的另一個現象是投資熱錢減少,每集千萬元的大製作戲劇變少,靠中、小成本的網劇撐場,基層演員缺乏拍戲機會,越來越能接受平台的「不平等合約」,幕後工作人員也被迫「降價提質」。

因官方政策取得話語權、變得更強勢的製片方與影音平台,大多以1至2位有觀眾號召力、片酬3000萬元至5000萬元的演員,搭配一些95後,甚至00後剛闖出知名度的二線演員或新人,以符合官方規定的演員總片酬比例,製作的性價比也明顯提高,例如古裝武俠劇《有翡》就以今年以《陳情令》走紅、身價還沒漲太多的王一博搭配趙麗穎,業界認為很可能就是為控制片酬而形成的組合。(記者/廖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