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MERS(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感染症)H1N1甲型流感、新冠肺炎。進入新世紀以來,這些新發傳染病接連爆發,極大威脅了人類健康。大陸多次受到疫情衝擊,可謂新發傳染病暴發的熱點地區。
「新發傳染病多發生在北緯30度以南接近赤道的地區,大陸是高發區,一些新發傳染病發生區域擴展到北緯60度。」吉林大學第一醫院轉化醫學研究院副院長、擁有近40年臨床工作經驗的牛俊奇,近日在《理解未來》科學講座上解釋說:「新發傳染病包括多種情況,有的是新發物種或菌株感染人類,比如SARS病毒、新冠病毒等;有的是過去影響範圍不大,但由於生態環境變化,造成廣泛傳染,比如萊姆病。
傳染病宜在源頭控制
權威期刊《自然》曾總結出1940年至2000年間新發傳染病的種類,人畜共患病占新發傳染病的60%,而人畜共患病中71.8%來自野生動物。
「人畜共患病難以預測。」牛俊奇分析說,SARS、MERS、茲卡病毒感染等新發傳染病都是人畜共患病,而大陸、印巴次大陸是人畜共患病高發地區,原因既在於低緯度,也因這些區域「闊葉常綠植物覆蓋廣泛、哺乳類野生動物的多態性最為豐富」,人類活動十分活躍。
儘管大陸廣義政府衛生支出占經常性的衛生總費用的比重逐年上升,然而對比歐美國家對新發傳染病的預防預測上的花費,總體來說,包括大陸在內的新發傳染病高發區對疾病防治投入及資源配備仍然不足。
牛俊奇認為,預防新發傳染病暴發也要講求「最經濟、最有效」,為此需要緊盯三個目標:目標動物研究、溢出事件「人類哨兵」監測,以及一般人群監測。「假如我們發現並控制了原始宿主感染的病毒,這種投入最經濟。」他呼籲學界加強病毒學研究,特別是人畜共患病病原學研究。「新發傳染病最好是在源頭控制」。
社會對疫苗認識待加強
牛俊奇還認為,預防和減輕疫情爆發應從兩個方面發力。一是提高病原體發現和檢測能力,二是加強疫苗和藥物研發。尤其是後者,將是複雜而漫長的過程。
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石正麗,過去也曾表示,應繼續加強長期監測,搶在病毒的前面找出「風險點」,為疾病預防控制部門提供資訊。
中國科學技術部副部長徐南平26日在一場記者會上說,目前大陸疫苗研製是5條技術路線同步推進,均有國際合作。大陸國防部新聞發言人任國強同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說,大陸軍隊研發的新冠疫苗已通過臨床研究註冊審評,獲批進入臨床試驗。
「開發一種藥物或疫苗有行業內『黃金標準』,平均花費11.9年,投入資金8億美元。」近年來參與多項藥物和疫苗臨床評估的牛俊奇說,綜合來看,新藥和疫苗研發成功率僅有10%至40%。他還注意到大陸流感疫苗接種率仍非常低,這說明「社會對疫苗的認識不足」。
展望未來,牛俊奇坦言,人類對於每一場新發傳染病難言「準備好了」,但應汲取教訓,因為傳染病大流行間接促進社會進步。僅在醫學層面,身為「抗非典優秀醫務工作者」的他有發言權。
一方面,曾在「非典」時期被感染、親身經歷血漿療法的他注意到,如今採集的血漿既能檢測出抗體滴度,還能提純濃縮;另一方面,他說,基於「非典」經驗,呼吸機(葉克膜)在大陸醫療機構得以普及,而這或許是新冠肺炎疫情大陸病亡率較低的原因之一。
小靈通 低緯度
一般是指地球表面南北緯度30度間的空間範圍,即30°N至30°S以內地區,包括熱帶、副熱帶兩個熱量帶。是全球太陽輻射和熱量比較集中的地帶。由於低緯度與其他緯度相比,不僅位置特殊,所反應的各種地理事物和現象也是很特殊的。例如,氣候炎熱,天氣變化劇烈,生物高大茂盛等,是大量生物資源廣布而非常活躍的地區等。(李鋅銅)
(記者/李鋅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