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大陸空軍迎來了成立70周年紀念日。70年來,大陸空軍航空裝備實現了從單一化向系列化配套化、機械化向信息化、有人化向無人化、規模化向體系化的歷史性轉變。裝備轉變聚力戰略轉型,空軍戰略投送、體系作戰能力加速形成。大陸空軍在邁向世界一流空軍新征程上振翅奮飛。
裝備 由機械化邁向信息化
在今年的中共建政70周年閱兵式上,殲-20戰機首次以五機編隊飛越天安門。隨後在吉林長春舉行的航空開放活動中,兩架殲-20戰機不僅首次參展,向觀眾展示了雙機小角度上升轉彎、雙機最大坡度盤旋、單機直線拉起斜翻滾等8套戰術動作。從首次單機亮相,到4機參加中國航展再到7機同框實戰化訓練,8年間殲-20戰機列裝作戰部隊,不斷彰顯實戰實訓新航跡。
殲-20戰機是大陸空軍武器裝備發展的一個縮影。回顧成立之初,幾乎完全靠從蘇聯引進飛機和其他裝備。到上世紀末,當時仍以殲-7、殲-8為主力戰機,其航程、機動性、火力均與世界強國空軍的主力戰機有著不小差距。從殲-10系列戰機到殲-20、運-20戰機,從引進到系列大陸國產新型轟炸機,體系化的航空裝備承載著一個大國的航空夢想。
近年來,空軍航空武器裝備井噴式發展,從空警-200到空警-500,穩步發展的大陸國產預警機,向著「小平台、大預警」不斷邁進。地空飛彈從引進到成系列國產,已經形成遠中近程結合、高中低空銜接的要地防空火力配系。預警雷達也從國土防空預警系統發展成為空天戰略預警體系,空軍武器裝備進入發展快車道。
軍事專家葛立德教授介紹,空軍裝備的跨越發展,有幾個方面值得關注:一是體系完備。現代戰爭是作戰體系的對抗,大陸空軍裝備了預警機、偵察機、電子戰飛機、戰鬥機、轟炸機、教練機等各類飛機,體系化能力不斷提升;二是性能先進。戰鬥機以三代機為主體,四代機為骨幹,殲-20戰機列裝作戰部隊,有效履行使命任務能力的不斷提升;三是地空結合。除了航空裝備外,空軍的地空飛彈兵裝備有先進的防空飛彈,覆蓋高中低空、遠中近程,雷達兵裝備了先進的預警雷達,空降兵裝備了先進的主戰裝備。為支撐大陸空軍在新時代完成使命任務,打下了一個非常堅實的物質基礎。
陸空軍朋友圈越來越大
從國內舞台到國際舞台,從核心軍事任務到非戰爭軍事行動,近年來,大陸空軍的航跡越飛越遠。空軍正以開放自信的形象走向世界,在對外開放和遂行多樣化軍事任務中展翅高飛。
2011年初利比亞爆發內戰,空軍航空兵某師4架運輸機在4天多的時間裡,從利比亞將1655人轉移到安全地帶,將287名同胞空運回國,飛經5個國家,跨越6個時區,單機總航程30000多公里。
從飛赴戰亂地區撤僑,到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國際人道主義救援,空軍部隊航跡遍布亞非歐30多個國家150多個軍民用機場。走向世界的中國空軍更開放自信,「朋友圈」越來越大。
軍事專家葛立德教授指出,大陸空軍越飛越遠,任務越來越多的背後,展現大陸空軍的快速發展和開放自信。
東海防空識別區常態管控,前出巴士、宮古海峽遠洋訓練,一條條不斷刷新的航跡,標刻著大陸空軍戰鬥力建設的一次又一次突破。
「航空飛鏢」「雄鷹」聯訓……大陸空軍以「開門練兵」走向「世界一流」,中外軍事交流活動深入開展,訓練的深度廣度不斷拓展,透射了大陸空軍走向世界一流的新航跡。
軍事專家王明志指出,這反映了大陸空軍從國土防空到攻防兼備的轉型,向戰略空軍的逐步轉變。不難看到,大陸空軍在建設一支戰略空軍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
陸空軍在新征程振翅奮飛
今天的大陸空軍,履行使命任務的能力越來越強。「紅劍」「藍盾」「金頭盔」等實戰化訓練品牌深入推進,空天戰略打擊、戰略預警、空天防禦和戰略投送等能力建設加快推進。「鋼多氣盈骨更硬」,大陸空軍警巡東海、戰巡南海、前出西太、飛躍島鏈、礪劍高原,築起空中鋼鐵長城。
今天的大陸空軍,「大國重器」越來越多。近年來,殲-20、運-20、殲-16、殲-10C和轟-6K、空警-500,以及紅-9地空飛彈等新型武器裝備相繼列裝,戰略空軍標誌性力量體系刀鋒更銳、拳頭更硬。
開門練兵、互學互鑒,是大國空軍的必然選擇。中俄「航空飛鏢」、中巴「雄鷹聯訓」等軍事交流活動深入開展,展現了空軍維護世界和平的新擔當。
70年砥礪奮進,大陸空軍又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軍事專家葛立德教授介紹到,大陸空軍的未來發展,有三個方面值得關注:「一是機械化、信息化、智慧化的複合發展。尤其是智慧化和無人化,大陸空軍在裝備建設上需要緊跟世界空軍發展步伐,與世界空軍在同一起跑線上;二是體系配套不斷完善。從裝備建設看,在大型預警機、空中加油機、新型遠端轟炸機等領域需要進一步完善,提升新質作戰能力;三是協同作戰能力不斷提升。比如,無人飛機和有人飛機相結合,空中作戰和地面作戰相結合,提升體系作戰能力。」
站在歷史與未來的交匯點上,大陸空軍正按著空天一體、攻防兼備的戰略要求,在邁向世界一流空軍新征程上振翅奮飛。(取材自海峽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