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6年共享單車在大陸引爆共享經濟概念以來,大陸的共享經濟在這3年裡經歷了「樓起樓塌」,從盛極一時到繁華落盡,儘管資本早已逐漸褪去,但共享經濟至今仍在影響著大眾的日常生活。這個號稱是中共建政70年來「新四大發明」之一的經濟模式,給我們留下了什麼教訓?未來又將如何重拾信心擁抱未來?這些都是創業者必須冷靜下來,重新深入、理性思考的問題。
事實上,共享經濟的概念發想及第一個案例均非始自大陸,早在2010年,美國的Uber、Airbnb等實體共享平台就已出現,但要論其發揚光大,將共享經濟的應用發揮到極致,則非中國莫屬,說它是中國的「新四大發明」之一,亦不為過。
共享單車爆紅 掀起浪潮
2014年,北大畢業生戴威、薛鼎、張巳丁、於信4名合夥人共同創立ofo,這是大陸第一個共享單車品牌,到了2016年11月,大陸已有多達25個共享單車誕生並且都獲得了大量的風險投資。至此,共享單車引爆了大陸共享經濟的概念,成千上萬的共享單車占據了大陸的大街小巷,相關企業也成了當時資本爭相追逐的當紅炸子雞,2016年底,全大陸就已經有高達5千萬輛的共享單車投入市場;而在2017上半年,共享經濟持續成為熱門風口,資本紛紛入局,吸金總額更達104.33億元(人民幣,下同)。
隨著共享單車的爆紅,各種共享經濟的應用模式也如雨後春筍般冒出頭來。大至共享汽車、小至共享充電寶、共享雨傘,其他頂著「共享」噱頭滋生出來的專案,包括共享按摩椅、共享KTV、共享籃球、共享玩具等等不一而足,但其中,仍不乏濫竽充數者。
事實上,上述這些共享項目在野蠻生長之後,全都面臨幾個共同的問題,市場需求退燒,以及盈利模式失敗退場,以共享單車為例,僅僅是在2018年,經營失敗的共享單車公司少說有30家。
剛需 共享經濟成敗關鍵
有業內人士指出,共享經濟的成敗,必須和消費者的需求聯繫起來,而這種需求最好是消費者生活中的「剛需」。
例如,使享此共享服務後,能夠明顯節約用戶的時間、金錢等,成為一種最優選擇,而非娛樂性質的、完全可有可無的。這方面,共享單車仍有優勢,不少市民出行的「最後一里路」仍然依賴著共享單車,但一方面城市面臨管理的難題(如任意棄置單車),另一方面,業者至今仍未找出足以生存的獲利模式,讓共享單車至今仍在生死線上苦苦掙扎。
不過,嘗過共享服務甜頭的消費者,並未完全放棄共享經濟。諮詢公司英敏特日前發布調查報告指出,高達86%的大陸消費者仍看重共享產品和服務所帶來的便利,更有59%的大陸消費者表示,仍有意願繼續參與共享經濟。
有助環保 發展仍具潛力
英敏特中國初級研究分析師趙鑫宇因此認為,這代表共享經濟在中國未來的發展仍具有極大潛力,尤其在大陸綠色能源的政策下,共享經濟強調對閒置資源使用效率的提高,有利於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符合綠色發展理念的新經濟模式,具有政策上的利多優勢。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分析師陳禮騰指出,共享經濟應該是有發展前景的,只不過市場對於共享經濟的理解還在探索階段,在資本浪潮退去後,共享經濟比拚的將會是真正的軟實力,誰能更好更快地解決此前的「失誤」和「漏洞」,誰的方向、機制能最快地調整,或許就能贏得共享經濟下一個賽場的勝利。 (記者梁世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