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13・旺報-專題報導

2019-08-13・旺報-專題報導
1987開放探親 兩岸交流破冰

蔣經國打破台海冷戰僵局 造福近40萬老兵

中共建政七十周年,在兩岸關係上,若要以上下半場的概念劃分,1987年絕對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這一年,兩岸開放探親,開啟交流,結束了將近40年的隔絕,一幕幕失散多年骨肉親情相逢的畫面,感動了許多人。這一年被視為兩岸開放交流元年。從那一刻起,兩岸民間交流的大門被開啟,至今台灣就算歷經了幾次政黨輪替,兩岸民間交流也從未間斷。

說起1987年,就要先提到1979年大陸發表的《告台灣同胞書》,這象徵著大陸對台灣從武力解放轉變為和平統一;接著1981年9月30日,大陸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葉劍英發表對台工作九條建議,其中要點包括:建議舉行國共談判,實行第三次國共合作,完成統一大業;建議雙方共同為通郵、通商、通航、探親、旅遊以及開展學術、文化、體育交流提供方便,達成有關協議;還有一條是,台灣各族人民、各界人士願回祖國大陸定居者,保證妥善安排,不受歧視,來去自由。

1987年11月8日,紅十字會受理探親領表。(本報系資料照片)
1987年11月8日,紅十字會受理探親領表。(本報系資料照片)

葉九條後 老兵輾轉探親

「葉九條」發表後,大陸全國各地紛紛建立了接待台胞探親的機構,陸續有思鄉心切的台灣老兵,冒著被法辦的風險,從香港等第三地輾轉回到大陸探親。1982年,一封由中共中央對台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廖承志寫給蔣經國的公開信,引起轟動。廖蔣兩家淵源很深,廖承志當年在求學期間和蔣經國是同學,兩人甚為相熟。

公開信緣於蔣經國的一篇悼念其父親的文章。1982年7月,蔣經國在悼念蔣介石的文章中寫道:「切望父靈能回到家園與先人同在」,還表示自己「要把孝順的心,擴大為民族感情,去敬愛民族,奉獻於國家」。

這封以廖承志個人名義發出的公開信,引用了魯迅的著名詩句「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公開信發表後,引起巨大轟動,但經蔣經國授意,台灣方面讓宋美齡以長輩的名義給廖承志回信,信中仍抱定「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政策。

兩岸交流大事記

爭取探親 老兵走上街頭

1987年,數萬老兵在台北發起返鄉探親運動,向政府要求准許老兵回大陸探親。大批老兵由於對政府的推託,極不滿意,開始走上街頭,不但舉辦數萬人集會,更聚集在退輔會門口,和維安人員發生肢體衝撞,造成相當大的震動。

從行政院到退輔會各中央機關,不時可見這批老兵戴著白布條靜坐抗議、流淚哭訴的畫面。同年4月,國民黨退伍老兵何文德等人自發組織了「外省人返鄉探親促進會」,向政府要求返鄉探親。在當年的母親節,上萬老兵上街以「母親節遙祝母親」的名義,在國父紀念館舉行集會。

看著這批與他出生入死的老部屬晚景淒涼,蔣經國無限感慨,他屢次要求退輔會主動關心退伍老兵的需求,禁止採取武力驅離的方式對付這些老兵。晚年的蔣經國希望盡速解決探親問題,除了歷史使命感之外,還有種時不我與的深切緊張;他對自己身體健康情形悲觀,也讓他覺得時間所剩無多。

1987年11月4日,86歲沙先生(左一)回大陸探親,與失散38年的弟弟(右一)重逢北京機場,悲喜交集。(新華社資料照片)
1987年11月4日,86歲沙先生(左一)回大陸探親,與失散38年的弟弟(右一)重逢北京機場,悲喜交集。(新華社資料照片)

解嚴同年 開放黨禁探親

隨後,蔣經國指派黨內年輕精英、曾任他私人祕書的馬英九牽頭研究開放探親的「可行性方案」。到了1987年9月16日,繼當年7月台灣宣布解嚴、開放黨禁報禁後,蔣經國在國民黨中常會上宣布,將開放大陸探親,打破台海冷戰僵局,開啟兩岸交流之門,造福近40萬老兵。(記者陳君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