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至7月10日在亞塞拜然首都巴庫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傳來一項別具意義的佳音:「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等同於「國際認證」中華文明的起源、國家形成於距今5000年前;大陸世界遺產總數也達到55處,與義大利並列世界第一。
今年適逢中共建政70周年,審視大陸自1985年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以來,世界遺產從無到有,類型也不斷豐富;不僅成為全球世界遺產數量成長最快的國家之一,如今更在世界遺產總數方面順利「登頂」。新入列的良渚古城遺址,不僅見證中華文明上溯5000年,也是20世紀中國的重大考古發現。
不看秦俑 不算到中國
回顧中共建政以來,足以改變歷史的重大考古發現,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的秦始皇兵馬俑,絕對名列前茅。1974至1977年在陝西西安秦始皇陵東1公里處,發掘出秦始皇陵陪葬墓坑之一的兵馬俑坑,一至三號坑面積由逾萬至520平方公尺不等,已發掘部分共出土武士俑800件、木質戰車18輛、陶馬100餘匹。
若按兵馬俑現有排列形式推估,三坑的武士俑約有7000件、戰車100輛、戰馬1100匹。陶俑一般高約1.8公尺,形態各異、表情逼真,體現出秦代高超的雕塑技藝。1978年時任法國總理的席哈克參觀後表示:「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蹟,秦俑的發現,可以說是八大奇蹟了。」並深表讚嘆「不看秦俑,不算到中國」。
1971年在湖南省長沙市東郊五里牌外,修地下戰備醫院時,意外挖出一處震驚中外的馬王堆漢墓,西漢時期長沙國丞相利蒼、利蒼之妻辛追及其子利狶或兄弟三座墓葬。墓中不僅出土帛畫、素紗單衣等珍貴文物,歷經2100多年,仍栩栩如生、千年不壞的辛追濕屍,胃部甚至殘留138粒半的甜瓜籽,更是備受世人矚目。
青銅編鐘 改寫音樂史
1977年9月,湖北隨縣發現2400多年前、戰國初期的曾侯乙墓,面積達220平方公尺,比長沙馬王堆漢墓大上整整5倍。隔年3月出土文物多達7000餘件,當中包括為數124件的編鐘、編磬、鼓、瑟、琴、笙、排簫及竹笛8種樂器。值得一提的是,青銅編鐘不但改寫世界音樂史,中外專家學者更視之為「稀世珍寶」。
共計65件、重逾2500公斤的編鐘出土時,依大小、音高的順序編成8組,懸掛於長7.48公尺、寬3.35公尺、高2.73公尺的3層鐘架上,歷經超過2400年仍堅固矗立。整套青銅編鐘高超的鑄造工藝、良好的音樂性能,被譽為「中國音樂史上的曠世奇觀」。
法門寺地宮 出土珍寶
1973年開始發掘的河姆渡遺址,是中國已發現最早的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之一,位於距浙江寧波市區約20公里的餘姚市河姆渡鎮,面積約4萬平方公尺,擁有中國採用榫卯技術構築木結構房屋的實例。在大陸考古學家夏鼐口中,河姆渡遺址為中共建政以來,新石器時代考古的一項重大成果。
1987年4月陝西寶雞法門寺地宮被打開,成為世界上迄今所發現年代最久遠、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佛塔地宮。面積雖僅31.48平方公尺,但出土的釋迦牟尼佛指骨舍利、銅浮屠、八重寶函、銀花雙輪十二環錫杖等,均屬佛教至高寶物;法門寺珍寶館擁有出土於法門寺地宮的2000件大唐國寶重器,亦為世界寺廟之最。(記者/賴廷恆)